这些年
至道无难,唯嫌选择。
在很多人生的节点选择之后,我曾不断尝试改变着既定的归途,但仍旧无法逃避各种难以预测的选择。
五年前的我,已经完美契合当时所流行的幼稚而自认为成熟的风范,我在高考前最重要的一百天里开始逃课,看小说,以有限的方式放飞自我。这很自然的让我从中上游的成绩下滑到倒数,高考失利也是理所应当。在这个面临第一次比较重要的选择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放弃了复读,选择了一所末流二本学校,前往中国的最北方——黑龙江。
不可否认,我后悔过曾经的这一决定。
我之前的理解是能力最重要,所以不用去在乎那些所谓的学历,这让我初入大学时,怀有一股傲慢的情绪。这一情绪让我在日后不止一次的受伤,貌似别人所接触的世界和我不同,我后来一直称我的学校为穷乡僻壤,也一度为此感到绝望。
但我终归内心还算强大,所以也认清了这一现实。不能改变,就只能去承受,不忘初心就好了。
似乎只有在某一种情绪将自身压迫在一个死角,才会用尽全部力气做一件事。大一大二我尝试过去网站写小说,还以此为理由买了一台笔记本,后来逐渐成为我玩游戏的设备。在虚度两年之后,大三我踏上了考研这条道路。
虽然最后我成为了一所985学校的研究生,并成为本科学校工科专业近十年唯一考上985的学生,但最让我庆幸的是这段考研时光里收获的某种坚持和友情。
我也和某些知乎中可以看到的人一样,每天凌晨五点到晚上十点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回到宿舍还会做两套题,每天循环往复,争做那个小强中的战斗机。但其实我并不是很提倡这样做,我之后的感觉是耗费了我一多半对学习的热情,后面身体也是很久都恢复不过来,睡眠也很糟糕。不过,那种为某种信仰而坚持付出的状态还不错!
考研过程中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里面有考公务员的,有考特岗教师的,有考国家电网的。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在最后一年的时光中相互加油鼓劲,熬过了很多想要放弃的日子。我们有中文系的,有电气系的,能够汇聚成一个小团体真的是我们的幸运。
还记得刚考完之后,我们一起去了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一起去汗蒸,时不时聚在食堂打牌,说走就走的聚餐,五个人喝酒喝到吐,火车旁十几个人在站台为我送行,现在想想都怀念的想哭。
当时还有个L先生是和我考的同一所学校,我们当时一起复习,一起准备复试,一起乘飞机到了重庆,我以微小优势录取,他以微小差距憾败。我倒是比较理解他的心情,毕竟是用尽全部力气换回的是那样一个结果。好在第二年,他同样来到了这里,但这一次成功了!我也衷心的为他祝贺。
确定考研成功之后,回本科学校做毕设。后面导师提前联系安排任务,毕业之后最后的一次水世界之旅没有同行,为此感到很遗憾。这些人的友情给了我很大的收获和感动,我会一直铭记心中。
研一开始之后,一度心态爆炸,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前常听一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也确实很有道理,大学所荒废的专业课,在这些时候都成为了拦路虎,每一步都走的很艰辛。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起跑线”,这个东西从来不是天生的,后天而成,随时都会被改写。所以为了起跑线能够达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很多事情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需要相当慎重的考虑。
现在感受到的是本科学历很重要,那些所谓看能力的说法是表面的,无论考研,考博,或者优胜劣汰的求职之路,第一学历都是人生的第一道坎。
或许说的有些片面,但是比如成都某国企,本科和硕士非985的,无面试资格,是不是有点不甘?
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仍旧有很多,很多个人多不能改变的东西只能去适应,需要思考的问题还要去挖掘。我已经不清楚一年前,五年前或者十年前我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做了什么,想做什么,我只是希望以后可以更加努力,追求的就是可以在下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想选哪个选哪个,而不是无数选择却只有一个可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