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心理》——易学哲学(2)
一、 占筮和龟卜
上古时代,人们向天神或鬼神卜问吉凶祸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龟卜和占筮。
龟卜是将龟腹骨和兽骨钻孔火烤,周围出现的裂纹,称为“卜”,依据卜兆的形状断定人事的吉凶。
殷人是迷信龟卜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明证。
周人也是迷信龟卜的。周人所说的龟卜之法,是从代殷发展来的。
关于占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说: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韩简的话说:“龟,象也;筮,数也。”以筮为数,表明占筮的特点,是以蓍草之数,判断吉凶。
周人不仅讲龟卜,而且讲占筮,这是无疑的。在周人看来,二者相比,龟卜总比占筮灵验。
《周礼·春官》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卜人的话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这些评论,除表明龟卜的形式比占筮更加神秘外,还反映了一种情况:龟卜的历史悠久,而占筮则比较晚出。或者说,占筮乃一种新的形式,被看成是对龟卜的补充,所以遭到卜人的轻视。
由于《周易》筮法,重视数的推算和对卦象的分析,重视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后来从《周易》中,终于导出哲学体系,而龟卜始终停留在迷信的阶段,逐步被人们所抛弃。
人类思想的发展,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从殷人的龟卜到周人的占筮,反映了我国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过程。
二 、《周易》的编纂
《周易》古经有其渊源,传统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是有所依据的。
史前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的确曾有过制伏牺牲、结网渔猎和炮制食物的时代。
八卦在本质上是原始占卜的一种形式,而原始占卜在史前先民中是普遍存在的。
易学为上古文化的遗存是无疑的。中国古代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夏商时代已有占筮,近年来殷商数字卦的发现说明具有重卦形式的殷易是存在的。
就易学起源而言,今本《周易》的形成实际是对于先秦易学的整理与诠释的集大成之作,其材料来源古远。
今本《周易》之前的先秦古易之学,见存于今本周易中。
大量的考古器物文献,以及对先秦古籍中存在着与周易同类的筮书也证实了这一点。
《周易》本经成于殷末周初当可基本认定。但其所成当是在萃取古易基础上的再创造,最关键在于其理性人文化色彩的出现,这使易学系统有一重大转折。
文王周公之于今本周易存在着密切联系,当于他们整理先秦易学创立周易有关。
传统文王演重卦说已被推翻,现在学界倾向于伏羲重卦说,但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传说依旧是可信的,即整理诠释以往易学系统创立了全新的周易系统。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由占筮向演德的转化,是殷商服天命而事鬼神向敬德保民的转化。
恰如述周公之训的孔子所言观其德义,荀子所云善为易者不占。不占演德的易学就是儒家之易的正轨。
周人看到天命靡常,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通过保民来保天命。而保民在于修德行善、制礼作乐。即孔子所概括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从恃于天命(殷商)到“上古(西周)竞于道德,中世(东周)逐于智谋,当今(战国)争于气力”。
其中文王演易制定崇德广业王天下的德治主义实为其中枢所在。由此形成了易学史的两大传统占筮即迷信神秘传统和演德即理性人文传统。
故有所谓:“有秘府之周易,有方术之周易。秘府之周易,用于演德,方术之周易用于占筮。秘府之周易为文王周公所作”。
《周易》即为文王周公整理创华上古易学,以人文道德为枢纽的易学集大成之作。
《周易》是周人集占筮与义理为一体的典籍,其内容由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占筮得一卦便查阅《周易》中该卦的卦爻辞,按其所讲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
《周易》卦爻辞中重复的不少,说明卦爻辞最初只是某卦某爻的筮辞,后被编入《周易》。
《周易》卦爻辞皆来于筮辞。非某一人之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累多了需要整理,作为以后占筮时的参考或依据。
《周易》一书的结构,除素材问题外,还有编纂问题。
编纂包括对筮辞的选择,编排和文字加工。
有些卦爻辞的文句是经过文字加工的。
如渐卦九三爻辞说:“鸿渐于陆,夫征不复”;明夷卦初九爻辞说:“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等,这同《诗经》中的“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国风·邶》)等是一类的文风。
又如中孚卦九二爻辞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同《诗经》的诗歌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些辞句,显然,不是原来的筮辞,而是经过文学家的修饰,便于背诵。
就卦的内容说,有些卦的辞句的安排,体现了一个中心观念,有其思想性,并非只是筮辞的堆积。
如,乾卦各爻爻辞,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上九“群龙无首”,体现了龙的运动和变化。
又如,艮卦各爻爻辞,从初六“艮其趾”到上九爻“敦艮吉”,都是讲注人的身体各部分,由趾到脑门。
又如,渐卦各爻爻辞,从初六“鸿渐于干”,到上九“鸿渐于陆”,体现了鸿雁由河岸飞到丘陵的过程。
此外,如剥卦、复卦、临卦、明夷卦、兑卦、观卦、井卦、坎卦、展卦等,各爻爻辞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都体现某种观念。这些安排,显然是出于编者的意图。
以上这些材料说明,《周易》的素材,虽然来于占筮的卦象和筮辞,但其内容和结构是经过加工而编纂成的。编纂的目的是企图将卦象和筮辞系统化,作为占筮的依据。
三 、周易卦象、卦序的逻辑思维和卦爻辞所蕴涵的世界观
《周易》中的卦象和卦序,总的说来,是为占筮服务的。但是其中隐藏着一种逻辑思维:对立面的排列和组合。
就八卦说,分别由奇偶对立两画所构成,八卦则为四个对立面。
就六十四卦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所构成,六十四卦为三十二个对立面。
就卦序说,六十四卦爻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
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爻两画的配合上。
《周易》称此两画为九六,后来被称为奇偶、刚柔或阴阳。这种思维对后来易学的发展起了深刻影响。
历代的易学家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的变化,其思想的最初萌芽即存于卦象和卦序中。
可以看出,龟卜的兆象出于自然裂痕,不存在逻辑的思维。而《周易》的卦象则出于奇偶两画的排列和组合,是人的理性思维的产物。这种情况表明易学自其诞生就是所谓鬼谋人谋结合的产物。
卦爻辞原本是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编者的选择和加工,编入《周易》中。就文句说,其内容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比拟人事的变化。
如:
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渐卦九五爻辞说:“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第二类是讲人事之得失,此类辞句最多。
如:
屯卦六四爻辞说:“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剥卦上九爻辞说:“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复卦上六爻辞说:“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第三类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即占辞。
如: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
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
以及“咎”,“无咎”,“厉”,“悔”,“悔亡”,“吝”等。
卦爻辞的内容,充分说明《周易》乃占筮的典籍。但是,其中讲的事件和问题,却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从哲学史的角度探讨卦爻辞的内容,涉及到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总的认识等。
同殷代的卜辞比较,其中反映的世界观又有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其一,认为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
所谓天道,指自然现象变化的过程。
卦爻辞中有些文句,既讲自然现象的变化,又配以人事的变化。所以如此比拟,除文学方面的表现手法外,也含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二者存在着某种同一性。
如,乾卦爻辞中说的龙象,属于自然现象。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些爻辞意味着龙由潜伏到腾空,同人的政治生涯从不见用到飞黄腾达是一致的。
这些比喻将自然现象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考查,或者借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人事活动的规则。
其二,认为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
《周易》的卦爻辞讲到许多对立的事物。
就卦名说有乾坤、泰否、损益、既济未济等。
就社会地位说有王君、大人小人、夫妇、丈夫小子等。
就生活遭遇说有吉凶、得失、利与不利等。
《周易》认为有些事情特别是人的生活遭遇,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对立面是可以转化的。
如,泰否两卦。泰卦卦辞云“小往大来,吉亨”,否卦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大小往来,泰否吉凶是可以转化的。
正因为吉凶得失是可以转化的,所以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如,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是说,君子日则黾勉,夕则安闲休息,虽处危境,亦可无咎。
又如,比卦卦辞说:“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去凶。”此是说,比卦虽吉,如果不安于将来,吉化为凶。
这种吉凶、得失相互转化的观点,在卜辞中是没有的。卜辞中关于吉凶祸福的断语,界限分明。所卜之事,吉就是吉,凶就是凶,如“受祐”,“不受祐”等不可改变。
卦爻辞在断定吉凶时,增加了人为的因素,筮得之卦虽不吉利,但通过占者的努力可以化凶为吉。
其三,认为人事之吉凶,对人有劝诫之意。
有些卦爻辞不仅示人以吉凶,同时予人以教训,令人的行为按某种规范而行动。
如,谦卦初六爻辞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即谦卑,认为君子有谦卑的品德,过大川可平安无事。
恒卦六五爻辞说:“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这是说,六五为柔中,以柔顺为德,以柔顺之德为常。恒其柔顺之德,在妇人为正故吉。在丈夫则为不正故凶。
又如,观卦初六爻辞说:“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是说,小人有童子之见(儿童蒙味无知看不清事物谓之童观,小人即庶民所见浅薄不识君子之道可谓正常;若君子通观则可鄙吝粗俗小气了。),可以无大过错,可是君子则以为耻辱。又其六二爻辞说:“窥观,利女贞。”是说,见识小看不明白而无远大之见,然女子之道能顺从则不失中正而为利。
以上这些说明,吉凶之事是同人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卦爻辞中的占语,除吉凶、得失、利与不利之外,经常使用“咎”、“悔”、“吝”。
《系辞》解释:大的得失,则以吉凶明之;小的问题则以“咎”、“悔”、“吝”示之。不能补过者则明“咎”,善于补过者则明“无咎”。有少缺点,则以“悔”、“吝”劝告之。
如,蛊卦初六爻辞说:“干父之盅,有子,考无咎,厉终吉。”是说,初六者当蛊之初,蛊的程度尚不深,问题好解决。故说儿子干父之蛊,把父亲造成的蛊乱给治好。有了能治蛊的儿子,可以补过,故“考无咎”,已过世的父亲可以无咎了。但是毕竟处在蛊时,尚有危险,不可以为蛊尚未深而疏忽大意。所以说“厉终吉”,心存危厉,虽处危境,终归于吉。所以其九三爻辞又说:“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这些辞句,又意味着事情的吉凶又同人能否悔恨改过联系在一起的。
按卜辞的内容,只是记录所卜之事,并加以吉凶的断语,而卦爻辞对所占之事则强调其教训的意义。
当然,卦爻辞中所说的劝诫、教训,是有其社会性的,反映了当时的生活规范和伦理观念,如男尊女卑等。
丁俊贵
2023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