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期,我们对不同的人总会有着具体的、不同的情感和评价,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这样的指向性被一种弥散的东西所取代。我们掩藏甚至模糊了自己的情感,忘却甚至磨灭了主体的意志。
这是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中观点的摘录。看到美好的事物,是将它据为己有,还是静静欣赏?例如路边一朵小花,或许我们不会粗暴地将其掐断,但掏出手机拍张照片,却是难免的事情。这或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却是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从前的人,就如“未开化”的野人,你可以想象他们守着一堆“收藏品”过活吗?
选择占有而非生存——在语言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异化:我爱上了ta,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表达,我拥有了爱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且后一种表达往往显得高大上些。抽象的概念是有趣的,却也是与具体人相分离的,但当我们把私人的体验替换为人人可以占有的“东西”时,与其说体验到一种剥夺与分离感,不如说体验到与众人的平等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