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三年,我领悟到:个人成长大体上要做好四件事

在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的这三年当中,我见到了太多渴望成长的人:有的人每天坚持打卡读书,却总感觉没什么收获;有的人列满了待办清单,结果越做越焦虑;还有的人一直坚持复盘,可始终在原地踏步。

在观察了多个案例之后,我发觉个人成长的底层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做好“输入-内化-输出-复盘”这四件事。

它们就如同齿轮一般环环相扣,倘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环,成长就会较为艰难。

一、输入:通过阅读精准输入构建认知框架

很多人将“多读书”视作成长的开端,然而真正能够拉开差距的并非读书的数量,而是输入的质量。

我有个朋友一年能读50本书,聊起任何领域都能说上几句,可一旦要解决具体问题时,却毫无头绪。

后来才明白,他读书完全依照兴趣,今天读散文,明天看经管类书籍,看上去涉猎广泛,实际上认知一直是碎片化的。

有效的输入,应当如同盖房子时挑选建材那样——先明确自己要建造什么样的“认知大厦”,再针对性地挑选“承重墙”(也就是核心领域的经典书籍)和“装饰材”(即拓展视野的杂书)。

例如想要提升沟通能力,先精读《非暴力沟通》这类基础理论书籍,再搭配心理学案例集来补充细节,这可比随机翻书要高效得多。

但要记住,输入的目的并非是积累知识的数量,而是要让大脑里的“认知拼图”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带着问题去读书,就像侦探查案一样在书中找寻答案,这样才能让每一页文字都成为成长的砖瓦。

二、内化:借助深度思考贯通知识脉络

有位朋友很困惑:“为什么我读完书之后觉得都懂了,可过几天就全忘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跳过了“思考”这个关键环节。

知识就好比食材,如果不经过咀嚼消化,就永远无法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我自己的做法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强迫自己合上书,在白纸上画“知识地图”:核心观点是什么?它和我已知的哪些知识能够关联?要是遇到XX问题,这个理论该怎么用?

读《刻意练习》的时候,我没有仅仅停留在“一万小时定律”的表面,而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同样是练习一万小时,有的人成了专家,而有的人却还是新手呢?”

顺着这个问题深入探究,才明白“有目的的练习”和“简单重复的练习”在本质上的区别,后来把这个思路融入到学习计划当中,效果十分显著。

思考的本质,就是让外来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发生化学反应。就如同酿酒一样,只有经过反复发酵、沉淀,才能把粮食酿成醇厚的酒。

三、输出:利用具体行动验证认知价值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横亘着一道名为“行动”的鸿沟。

太多人都卡在了这一步: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可真到动手去做的时候,却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

输出不必苛求完美,关键在于“小步快跑”。

要提升写作能力,无需一开始就撰写长篇大论,每日写300字的读书笔记同样属于输出。

若想练习演讲,对着镜子阐述一段观点,相较死记硬背演讲技巧更为有用。

有一位内向的朋友,常说自己不擅沟通。我提议他每日给同事发送一条“具体赞美”的话语,例如“你今日所做报表里的数据对比十分清晰,帮我省去了不少时间”。

三个月过后,他不但成了团队中的“黏合剂”,还凭借此项能力得以晋升。

行动的意义,并非在于证实自己有多厉害,而是要让知识贯穿身体,转化为真正属于自身的力量。

四、复盘:改进迭代成长路径

有人讲:“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便是进步。”

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人会在同一个坑里屡屡跌倒,根源就在于不会复盘。

复盘并非是流水账式的“今日做了何事”,而是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去回顾:

- 哪些做法行之有效?其背后的规律是怎样的?

- 哪些地方出现了差错?是认知偏差还是执行方面的问题?

- 下次能够怎样调整?具体到哪一个步骤?

一位朋友从事自媒体工作,起初总是抱怨“写了文章却没人看”。后来我让她每日花费10分钟进行复盘:标题运用了哪些关键词?打开率是多少?内容里哪些段落获赞较多?三个月之后,她的文章阅读量提升了10倍,还收到了平台发出的签约邀请。

复盘就如同给成长配备了导航,每一次调整都是在修正路线,以确保自己始终朝着目标前行,而非在原地打转。

这四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有耐心。

有人因急于求成而失败,读了两本书就妄图脱胎换骨;有人则因半途而废而失利,行动了几日未见成效便选择放弃。

每日在输入中扎根,于思考里沉淀,在行动中突破困境,通过复盘实现迭代,时间会给出成长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