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教练研究个人成长以前,我总觉得“个人成长”是跟随大流走。就像是在跟着队伍走,知道要往前走,却不知道终点在哪儿,也说不清自己脚下的路对不对,至于速度,也是队伍的速度。
直到系统学习了那些关于人生愿景、定位的知识,才慢慢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盲目努力,而是先找到自己的“愿景、身份、价值”。
一、愿景:给成长安装一个“导航系统”
教练课上,和小伙伴的练习中,总会被问题这个么问题:
“做这件事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做成这件事以后你认为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年后的某一天,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
当时我写了满满三页纸——不是赚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而是“能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找到方向”。
这就是对“愿景”的提问和回答。
它不是具体的目标,而是一种让人一想起就会眼睛发亮的状态。
以前我总被“应该做什么”绑架:大家都考公,我也想着去考一考;有人在开店,我也跟风开网店;都说读书有用,就整天抱着一本书,很注意的样子……结果,结果应该想像得到。
直到明确了“做一个助人且自助的人”,才慢慢筛选掉那些与自己愿景无关且消耗精力的事。比如:拒绝无意义的饭局,把时间留给公益咨询;拒绝掉只参加不说话的沙龙,聚焦于公众号分享……
“愿景”不会让你一下子成功,却能让你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因为眼下的每一分努力,都在围绕着那个让自己心动的未来在做,每一步前行,都在让自己一点点靠近那个目标。
二、身份:先明确自己要成为“谁”,再做符合这个身份的“什么”
“你是谁?”这个问题,在“教练”课、“职业生涯规划”课里反复出现。这个问题是在问你对自己的核心定义。
有位伙伴的分享让我印象很深。她是一位管理者,却总在深夜焦虑,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后来她发现,自己的核心身份不是“经理”,而是“能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成长者”。这个定位一明确,她不再纠结“每天必须陪孩子多久”,而是调整工作节奏,确保每周有两次全身心陪伴的亲子时光,其他时间高效工作。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转变。以前我是想要做老师、做教练,后来才意识到,我的核心身份是“终身成长的分享者”。
这意味着我不必困在“必须上多少课”“做多少内训”“拿到多少证书”的执念里,而是可以通过写文章、做沙龙、一对一聊天等各种形式,把学到的东西传递出去。
身份定了,做事的边界和重心也就清晰了。
很多人之所以迷茫,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没搞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价值:让成长有“回应”
“职业生涯规划”里有个“价值排序”,列出20个关键词,比如“稳定”“自由”“成就感”“帮助他人”,然后一次次划掉,直到剩下最后三个。我留下的是“影响”“真诚”“探索”。
这三个词,成了我判断“这件事值不值得做”的标尺。
就像之前说到的:吃过了就散的饭局,没有分享似乎在比头衔的沙龙……就自然而然地推掉了。
价值就像筛子,帮你过滤掉那些看似诱人、实则消耗的选项。
它未必能让你赚更多钱,却能让你在每一次选择后,都活得更像自己。
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场“向内探索”的修行。
从模糊地“想变好”,到清晰地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方式创造价值”,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每一步都走得无比笃定。
如果你也在迷茫,不妨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十年后,你理想中的一天是什么样?你希望别人提起你时,用什么词形容?做什么事会让你觉得“活着真好”?
找到这三个答案,或许就有了自己的领悟。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领悟了吗?欢迎在留言区里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