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天问(六十八)

昨天我们聊到后稷的诞生。后稷的母亲姜嫄是踩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属于“无父而生”的感生神话。这种非正常生育方式可能被视为不祥,导致帝喾对后稷的排斥。

而后稷曾三次被抛弃,暗示其早期不被家族接纳的命运。这反映了周人始祖神话中的“逆境成长”主题,即英雄幼时蒙难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苦难凸显后稷的神异性。

后稷被弃冰上时,大鸟以羽翼温暖他,这一情节被古人认为是天意的体现,表明后稷虽遭人弃,却得神佑,预示其未来成为农业之神的使命。

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质疑: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稷善务农,又是什么特殊本领使他能操弓执箭?既然他强烈地惊动了上帝,为何他的子孙反而繁荣昌盛?

“冯弓挟矢:冯弓是持弓,拉满弓的意;挟矢指夹带箭矢。

此句可能指后羿(神话中的神射手)善于射箭,或暗指某些英雄人物武力超群。

“殊能将之”:殊能指特殊的才能;将之:统领、驾驭。

“既惊帝切激”:惊帝,指使天帝震惊(可能指后羿射日触怒天帝,或指某些英雄的激烈行为);切激,指激烈、激怒。

“何逢长之”:逢长,指长久、兴盛。

稷被尊为“百谷之长”,擅长农耕,这是其核心身份。其擅长农耕是因其被帝喾任命为主管农业的官员,教导民众播种五谷。

而《天问》中提到“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的疑问,暗示他兼具弓箭技艺,可能源于上古部落首领需兼具生产与军事能力的传统。这种文武兼备的特质,或为周人歌颂祖先的夸张表达,体现其超凡性;或暗指其子孙(如周武王)以武力推翻殷商的历史。

那么文中提出的“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的质问,反映了神话中的矛盾:稷出生时被弃于冰上,却因神鸟庇护而存活,此举可能触怒上帝,但周人却因此获得天命,周族最终兴盛。

这种“反常”实为天命观的体现,此矛盾可能反映两种解释:

神话逻辑:稷被弃的遭遇实为神圣考验(如鸟类庇护“鸟何燠之”),上帝最终因其非凡命运而庇佑周族。

历史隐喻:周人以“天命无常”自证合法性,强调虽历经磨难,但因德行终获天命,使其后代繁荣并取代殷。

综上所述,稷的形象融合了神话英雄与政治象征,其“惊帝”与“繁荣”的对比,既体现上古神话的戏剧性,也暗含周人对政权合法性的阐释。农业功绩奠定族群根基,而武力象征可能暗喻周人崛起,天命反复则凸显《天问》对“善恶报应”的哲学追问。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我们学习了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小节,这部分内容提及的历史时期,主要聚焦于商代的兴衰,并涉及女娲、尧、舜等神话人物...
    碧彧阅读 4,084评论 5 54
  • 《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之前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主要围绕自然界的事物展开一系列的发问,这些...
    碧彧阅读 3,921评论 6 51
  • 昨天我们简单地了解了屈原的长诗《天问》。《天问》中,屈原对天地、阴阳、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碧彧阅读 4,158评论 8 53
  • 昨天我们讲到,在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下,梅伯、箕子、比干虽并称“殷末三贤”,但结局却大相径庭, 比干和梅伯直言纳谏、刚...
    碧彧阅读 3,856评论 4 46
  •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天问 曰:遂古之初2,谁传道之3? 上下未形4,何由考之5? 冥昭...
    青梅_9817阅读 3,55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