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四勇于改过,成为“自胜”的强者
《朱熹集注》:“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过者,圣贤所不能无也。自以为无过,而过乃大矣。自以为有过,而过自寡矣。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言大过而不言小过,是圣人犹未敢言小过之必无也。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能不贰过而入圣域。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圣贤之学,教人改过迁善而己矣。后之君子,高语性天,而耻言改过,有过且不自知,与圣贤克己之功远矣。”“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益卦·大象》)乃是最有利益的事,改过而不贰过,则是恒其德、死而后已的修己纲领。(益卦的上卦为巽、下卦为震,恒卦上卦为震,下卦为巽,益卦与恒卦都是震卦与巽卦的组合,《益卦·大象》云:“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恒卦·大象》云:“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相互参解,则迁善改过乃是恒其德、立不易方、自强不息的养正枢轴。)
改过必须有相当的勇气,能改自己的过失即是“自胜”的强者(老子《道德经》第33章“智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大象》),能“勿惮改”而贞胜自我者,才是强者,君子自胜改过的贞胜养正功夫,乃是自强不息的修养。孔子学易以恒其德、无大过作为时位行事的修身参照,(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学易理贵在修德、恒其德而不尚占筮。(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论语·子路篇》)“勿惮改”则是在改过的过程,有时候会受不了欲求诱惑与染习重力的吸引,明明知道是过失,但是意志力突破不了惯习过失,仍然不由自主地再犯过失,或者因为改过通常有剥夺惯习与嗜欲满足的不安情绪,乃至于有痛苦压迫的感受,几次改不成之后就灰心丧气,放弃勇于改过的努力。如《易经·复卦》六三言:“频复厉无咎”,尤其是在内外往来变动的时位,经常受到不同角色连带的影响,难以用中、适变调整,即使改过之后又再犯同样的过失,即使屡犯亦须经常锲而不舍地鼓励自己要经常改过,“持其志,勿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无咎改过,要有相当坚定的决心,又要有耐心贞观贞胜的努力,在“过则勿惮改”的过程,必须先要有知过的反省体察:
(1)过失多是来自于个人欲望贪求与自私拥有,如果能不忧己私,对生命有真诚的反省修持,加上能不断“学而时习”,善用智慧分析过失的生成原因,了解自己所在时位,执行中止过失的行动方案,其中的智、仁、勇三达德修持,有助于勿惮改过的实践;
(2)无咎与改过,往往面临时位变动调整的冲击,改过是一种改变,势必要面临内外往来的不同势能牵引,有错综复杂的变动连结影响,也有定位取舍考虑,改过并非在真空状态下的孤立面对,除了内在的习染成瘾、难以自拔的下坠势能之外,还有面对自己要改变改过的历程,牵引相关人事的利害得失,改过是否会激发人际压力的牵制反弹?当有知止的“戒定慧”修持;
(3)知过的同时,必须有真诚悔过的心情与改过的行动,“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篇》),是以普贤十愿当中即有“忏悔业障”的悔过愿行;
(4)若要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除了自己本身当勇于改过而寡过以日新其德之外,又当“缘人情,赦小过”(《春秋繁露·俞序篇》),“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君子入德要道,以寡过的长善救失,作为相互勉励的朋友讲习之道,不要太苛责别人的过失,当缘人情而“赦过宥罪”(《易经·解卦·大象》),既然改了,就不要再去数落过去的过失,“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篇》),“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篇》),鼓励“日新其德”的君子道长,又不失“小惩而大戒”的检点修正(《系辞传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乃《系辞传》对噬嗑卦初九爻的诠释发挥)则有助于化民成俗(《礼记·学记》言“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于学乎”,学以不迁怒、不贰过,臻圣德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