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刷手机,看到卫凌晨四点发了条朋友圈:
🤡
我忽然想起来什么,心里直发毛。
上课,老师给我们发礼物,据说是根据学生特点送的。看旁边的仁兄抱着个绿色恐龙大抱枕走过,我想:怎么也得给我个孙悟空面具吧?接过来看包装:咦!真是!兴高采烈地拆开袋子,懵了:怎么是个小丑头套?就像……就像emoji里的一样!
小丑头上两团红毛颤动。我觉得好笑,嘴角不自觉地咧成同款角度。我盯着小丑黑少白多的大眼睛,似乎想到了什么,倒吸一口凉气。
我惊醒了,却忆不起缘由。我不愿睡回笼觉,伸手就去抓手机。
上课,老师没派发礼物,我却冷不丁想起小丑的事儿。“那头套还算精致,不要了可惜。只是我不要,自然还有人要;我不戴,自然还有一帮人抢着戴……”
《咏内人昼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宫体诗。我有点印象:“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有内味儿了。”我是这么想的。香艳!艳到诗人还得在末尾解释:这是我货真价实的爱妻,不是哪家的娼妓!上学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贤被老师点名谈对此的感受。“后面坐着听讲的老师,我只能收着讲了!”他满脸笑容甚至夹着点儿惋惜,我对此记忆犹新。
“那我请一位同学吧。Wujun……xian……”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一听到老师的迟疑我就有知道事情不简单。直到“2111”出现在弹窗上,我才会心一笑。
(且说老师刚点了俊贤,复点将起来。)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在下吴郡县。”)
(“我方才点过你?”“老师不曾点过。那是我贤哥。”)
(“你为何唤作此名?”“诗云:‘郡县分南国,皇华出圣朝。’吴地处南国,此之谓吴郡县也。”)
(“好,下一个儿!”“吾乃吴君宪。”)
(“可是取‘君主立宪’之意?你与郡县,一古一今,一地方一中央,可谓两全其美!”“老师谬赞了。”)
(“好,很有精神!下一个儿!”“吴军衔前来答题!”)
(“怪事,今朝捅了北709了。古圣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女何功勋全无?”“遇敌不斩,攻城不拔,故无军衔。)
(需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字音排列组合,千变万化。老师咋舌,点名作罢。)
正牌货可坐不住了:糟了,我成替身了!然而还有一宿舍,甚至一个班的同学顶他的脸、用他的名!半夜将这些个手刃了,再披着他们的皮去干坏事!他愤愤不平道。
想写个小丑的故事,但考虑考虑,还是小丑自己写合适,我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