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后所作
为什么用知道,因为谈不上了解。对杨绛先生,我所知并不多。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是因为那篇《老王》,那时候语文课本下面的注释有介绍“杨绛先生”,我还奇怪,怎么是先生呢?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尊称,心里的仰慕油然而生。
现在再把《老王》翻出来看了一回,“那是一个幸运(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zuò)”,正是这篇让我深深地记住了“愧怍”这个词,杨绛先生的善良细腻也和这个词一起刻进了心里。这个时代,懂愧怍的人太少了。人们崇拜颜值、金钱、权力,随意碾压一切平凡人的努力,认为理所当然。那些幸运地拥有这三样儿的人,似乎拥有居高临下的位置,他们偶尔的不安安放在宗教庙宇里,却无法布施众生。
想起杨绛先生将自己的稿酬以及钟书的稿酬在清华大学成了一个“好读书奖学金”,这是她和钟书早就约好的。她说“‘自强不息’是‘起’,‘厚德载物’是‘止’。八个字很完美。这个校训,恰好也就是‘好读书’奖学金对于得奖学生的期望。”这大概也是其人生信条吧。看老人说这话的视频时,音容笑貌好像我奶奶,缓缓道来,不带一丝压迫,仿佛溪流物语,润物无声。
看过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我们仨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其文温润如玉,文笔细腻却不浮华,感人至深。我常常将它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联想在一起。地坛里母亲的脚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梦里不见的钟书和阿圆……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远方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杨绛先生,目送着阿圆走,目送着钟书走,在两人被疾病折磨时,奔波在至亲之间,仿佛走在暗夜里。这种孓然遗世的痛苦和目送,让一路都是血滴。然而,杨绛先生当是“仁者乐水”,她的智慧和通明,让她走过了静水流深的一生。这个世界上没有嚎啕大哭的杨绛,没有颓废绝望的杨绛,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如水柔、如水清、如水明、如水润的杨绛。
得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宁静的校园和校门的外的喧嚣只有一墙之隔。朋友圈微博里大家转发着杨绛先生相关的文字。然而杨绛先生却不立牌位、不受花圈。她是空气雨水一般的存在。她的平静不需要校园的围墙,她的杳然逝去也不需要世人的追捧。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知道了“愧怍”,感谢杨绛先生让我知道了静水流深。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