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纪德《田园交响曲》小说集里的第二篇《帕吕德》。小说写于1894年10月,次年出版,是纪德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标志着这位伟大作家的诞生。这部小说风格独特,结构新颖,被视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之作。该书诞生五十年之后兴起的“怀疑时代”和“反小说时期”,都深受其影响。
《帕吕德》是作者“我”正在写作的小说。“帕吕德”原义为沼泽,而“我”写的小说里就有一个躺在沼泽里微笑的人。这个的蒂提尔,从不离开自己的领地,每天机械化地做着那几件事情,他耽溺在陈旧的世界里,被习俗,惯例所困,除了傻笑,无所事事。
“《帕吕德》主要是讲一个不能旅行的人的故事……在维吉尔的作品中,他叫蒂提尔;《帕吕德》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拥有蒂提尔的那片土地,非但不设法脱离,反而安之若素,就是这样……我来叙述:头一天,他看到自己挺满意,想一想该干点儿什么呢?第二天,他望见一条帆船驶过,早晨打了四只海番鸭或者野鸭,傍晚点着不太旺的荆柴火,煮了两只吃掉。第三天,他找点儿营生干,用高大的芦苇盖了一间茅屋。第四天,他吃了剩下的两只海番鸭。第五天,他拆掉茅屋,巧思构想一间更为精致的房子。第六天……”
了解作者“我”的朋友都觉得这是一个悲剧,也觉得写的就是作者本人,虽然这个人物身上有他们每个人的影子,可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而“我”是唯一意识到这些的人,可惜无力改变的现状也让敏感的他深感痛苦。
其实作者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正值家庭变故。曾经对他管教甚严的母亲,那一年去世了。一度被母亲反对的婚姻,也终于没有了羁绊。虽然出生于清教徒家庭,但他对那些繁文缛节,规则道义深感痛恨。那个让他憎恶的家庭,某种意义上,就像他笔下的这片沼泽让他困顿无法自拔。
写作成了他最好的释放,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从这一部《帕吕德》开始,坚决摒弃共同的规则,绝不重复自己,更不走别人的老路。他的许多作品,无论是题材,体裁,叙事结构,或者是文字运用上都有新意。
而他自由叛逆的思想更在作品里体现地淋漓尽致。在他看来恪守规则的人们无不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如同小说里的主人公,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毫无意义的人生。也许他们是没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生活的可悲。
其实想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有很多像书中的主人公。虽然社会进步日新月异,可大部分人还是习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我听过一个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博士毕业的男生说要回老家考公务员买房,当时我就在想,好不容易从一个小城市来到大上海还书念得这么好,就这样回去混日子,可惜了。
大部分人都想选择安逸平稳的日子,又会在无聊和单调的小日子里抱怨平凡。其实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无论得到怎样的结果,都会有另一种遗憾。读这部一百多年前写的小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实在钦佩纪德这位伟大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