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给娃洗完澡,我们俩在浴室里照着全身镜,她突然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表演了一下我很生气:哼,I‘m angry.
然后我赶紧抓住机会,双手一摊,开心大笑地说:I'm happy. 果不其然,她也学着我的样子做了双手一摊的动作,并说:I'm happy。我又张大嘴巴表演了一个“吃惊”的表情,夸张地说:I'm surprised. 引得她又跟着我学了一遍。
这次即兴而起的表情表演小游戏,让她开心了一整晚。后来回到了床上,还拿了她的小骨头抱枕和我的手机,作为惊喜的礼物。然后让妈妈说:给我一个惊喜吧。我一说:I want a surprise. 她就把我的手机扔给我,当作送给我的惊喜。然后我再配合着,张大嘴巴,吃惊地说:I’m surprised, I'm happy.
如此反反复复玩了很多遍这个“送惊喜”的游戏。
小孩子果然是天生的游戏爱好者。她经常会问我:妈妈,我们玩个什么游戏呢?有的时候无能为力, 只能求助AI工具。针对她昨晚玩的表情模仿游戏,我来试试用AI来帮她做一套表情包,我们来一起模仿吧。
用GPT生成了几张图,有一些负面情绪的,比如sad,scared等等,我担心她会过于同情里边的小女孩,而影响她自己的情绪。
她是一个观察很仔细,很擅长体察到别人情绪的小朋友。在看绘本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关注到里边人物/动物的表情,她总是能从画面上人物/动物的表情,捕捉到他们的情绪,以至于看书的时候经常会问我们:她为啥不开心呀?问的最多的是负面情绪。她试图理解是什么导致他们不开心。有时候甚至想要帮助他们脱离困境,解救他们。如果人物很开心,她也会和他们一起感到开心:你看,他们笑了,他们好开心呀。
这个特点,让她小小年纪就能听懂大人的言外之意,捕捉到大人的情绪了。昨天晚上她爸下班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她手里拿着”棒棒糖“(其实是橡皮泥做的棒棒糖,我们俩在沙发上玩吃东西的游戏),就随口说了一句:XX,你好了呀?她立马解释:这是假的糖,假假地吃。她已经能听出来她爸的言外之意:咳嗽还没有好呢,怎么就吃糖了呢?立马向她爸解释了原委。
她的情感细腻、同理心很强,我们在沟通上真的要讲究方式方法呢。
前几天晚饭后,我们在客厅玩,她坐在我怀里,我突然发现她的裤腿上都是斑斑点点的血迹,掀开裤子一看,小腿肚上有一个伤口已经结了痂。她发现我发现了,立马要盖起裤子,不让我看,也不告诉我怎么了。总是试图掩饰她的伤口。所以,我们猜想,那个伤口可能是自己扣流血的,不敢跟大人说,怕被责怪。
回想以前,如果她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受了伤(比如拿了个树枝,最后划伤了自己的脸),爸爸妈妈和奶奶轮番说她,有时候还不止说一次。她可能就形成了“受伤=做错事=不说”的应对方式。这么一反思,我需要和爸爸,奶奶沟通一下,我们对待她犯错的方式了。
长期来说,培养信任比“知道真相”更重要
现在最关键的不是“她到底怎么受伤的”,而是她在这类事件发生后——
- 愿不愿意主动告诉大人,
- 相不相信大人不会责怪她,
- 能不能在我们面前放心地做“真实的自己”。
等她感受到“说出来是安全的”,她以后就不容易把情绪憋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