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的起始课。我认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很重要,所以我在开始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活动前,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简单的小车运动起来?学生的回答有:人(用绳子)拉、推动小车、将小车放在斜坡上、吹鼓的气球、利用磁铁的吸引力和斥力、橡皮筋、用棉线加重物等方式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我发现学生都知道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各种方法,但是却对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不能准确表达,所以我认为这为后续课堂内容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我需要强化学生对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的认识。
我这节课首先通过对不同车子是以什么为动力运动的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入新课教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车子的运动都需要动力,不同类型的车,动力类型也不同。然后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却从来没用实验的方法有目的去研究过。因此,通过这一活动将学生的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模拟实验解决到底是谁拉动小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很费劲,而且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的就是垫圈和棉线,学生对于重力的认识不够清晰。
关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语言过于繁琐以及课堂提问有效性不够。对于课堂中的某个问题,往往是学生回答一次、我自己再说一次,最后还要用PPT展示一次,因此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效果却很一般。而对于提问,有些问题缺乏必要性,有些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不知怎么回答。而实验指导环节面面俱到,太过详细,总是希望在试验前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但结果却是耗费大量时间,而学生的实验操作还是出现一些问题。这也让我认识到实验指导应该是抓住重点指导,而不是全面指导,否则不仅费 时,而且会使学生由探究者沦为操作者。
2、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讨问题,总是越殂代疱,替学生了说了许多,这并不利于学生开放思维。在课堂上,较关注的还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前概念,我还是关注的太少。
3、概念的教学不够深入,未充分应用科学概念。在教授重力概念的过程中,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相关现象以及亲身的体验来建构概念,但却未明确将重力分解为大小与方向两个方面来进行引导教学,也未教授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与方向。作为单元起始课,如果在这节课使学生明确力有大小与方向,并学会用箭头表示力,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本单元后面几课对于力的学习。而在学习了重力概念后,再引导学生利用重力概念去解释小车的运动,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力之间的转化,同时进一步明确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但在本节课上,我对这一部分的设计是缺失的。我知道自己教学方面的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但有失必有得,我相信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肯定有助于自己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