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作者
作者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是《纽约时报》一位人气很高的专栏作家,也是知名的电视评论员,著有《社会动物》《天堂里的波波族》《品格之路》等关于心灵和成长的畅销作品。
本书核心观点:
作者在书里把人生比作登山,第一座山是为了获取个人成就,为了外在的名利和享乐;而第二座山则是关于奉献的,它强调摆脱自我、舍弃自我,因受到某种召唤,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 但就在写完《品格之路》之后,他陷入了人生中最动荡的一段岁月。他和妻子长达27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搬了家,他的两个孩子也要离开他去上大学,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他陷入了痛苦、羞耻和孤独,而当他想去朋友那里寻找安慰,却发现连一个可以诉苦的朋友都没有,因为长期以来,他为了事业上的成功,对身边的人总是冷漠、疏忽、缺乏同理心,逃避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2. 因为快乐的层次不同,所以人生追求的层次也有所不同。他提出人生存在一种“双峰模式”:刚走出校园,人们会开始各自的职业生涯或组建家庭,确立他们要攀登的第一座山,比如,要成为一名警察、一名律师、一名医生等等。在第一座山上的使命是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取得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成功,比如拥有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舒适的生活,然后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记。
3.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去攀登第二座山,因为我们的社会正陷入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文化,在遭受一场关联危机和团结危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因而需要更多的利他主义文化。他说,“在需要感情的时候,我们过于理性;在需要道义的时候,我们过于功利;在需要关注公众的时候,我们过于关注个人。”
4. 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强调,几乎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这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生态。布鲁克斯并不否认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但他强调极端的个人主义正在造成全面的危机,而极端个人主义的形成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5.许多人即便对家人也缺少关爱,连谈恋爱的激情都没有,布鲁克斯曾经也是因为工作而对家人和朋友缺少关心,才导致了离婚和朋友的疏远。他说,“个人主义曾是我们祖父母的天堂,但经过半个世纪的解放,如今却变成了我们的地狱。”
6.布鲁克斯总结到,个人主义导致了四重相互关联的社会危机:第一重危机是孤独,很多人长期处在孤独的状态,孤独导致自杀率上升和阿片类药物滥用,近些年,每年大约有4.5万名美国人自杀,人均寿命也因此下降;第二重是社会信任危机,人们对邻居、对陌生人、对政府的信任度都在降低,认为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第三重是意义危机,也就是对人生意义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没有使命感和意义感,精神空虚,缺乏自信,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第四重危机是部落主义,所谓部落主义,就是一群同样对社会不信任的人聚集在一起,它是社会冲突和极端主义的温床。
7.极端个人主义者把一切都看成是有条件的,利益是唯一的驱动力,他们貌似获得了解放,实际上却被另一重精神枷锁牢牢控制。
8 首先,人应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明白自己真实的渴求,而非随波逐流;其次,人应该注重心灵和灵魂的成长,承担道德责任;最后,人应该重视承诺的作用,承诺可能是对一个人、一项事业或者一种信仰,因为有承诺,所以一个人愿意为之奉献
9. 事业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为个人的生命找到意义,另一方面是为社会贡献价值。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在选择工作时,更看重的是钱多不多、工作轻不轻松、离家近不近,对他们而言,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些攀登第二座山的人,是不会这样去考虑问题的。
10 要如何恢复社区的活力和温度呢?布鲁克斯认为,这需要依靠生活在第二座山上的人的力量。这些人热心为他人、为社区服务,他们把建立邻里关系置于生活的中心,通过各种方式重建社区的纽带,让人们彼此信任,用亲密的联系取代冷漠的距离。
11.人生,不应该是一次孤独的旅行。我们渴望亲密关系,人可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到滋养,社会也需要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连接。我们不应该只是追求私欲,用单一的功利标准来指引人生,而应该去致力于一些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事业,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布鲁克斯说,不论是在家庭、事业,还是邻里生活中,关系主义者的终极信仰,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但在最深的层面我们又是团结在一起的。
攀登第二座山,是为了获得一种更真实永恒的快乐,也是为了建设一个互信、互惠、互相依存的美好社会,这样的社会让人依恋,又充满活力。攀登第二座山,不应该只是漂亮的说辞,而应该成为我们终身践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