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印象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这个难题就是:诗歌语言学批评,能不能摆脱主观印象的渗透,而成为真正客观的文本研究。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诗歌批评历来都是重意象,而轻语言的。诗歌要求语言学来就矫正这种过分印象化的批评,因为这种批评很容易随随便便的望文生义,把语义理解引入歧途,也更容易夹带私货,以假乱真,把对时代背景诗人人格和作者意图等的印象,带入诗歌,却不必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我们对诗歌的语言学研究,总是要对格律句法语,词和修辞技巧等方面进行。只要对诗歌批评,无论是中印象的古代中国诗论家,还是种语言的现代西方批评家,都无法否认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阅读也好,批评也好,都是对通过文本语言与诗人的对话,也因此只能通过文本与的斜线与指示,去重构诗人心灵话语,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文本的语言是唯一的凭据 ,同时文本有语言,又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不仅对诗人来说如此,对一个阅读来说者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实际上很难建立一个纯粹客观的语言批评体系,来限定诗歌语言批评应有的范畴和限度。比如从语义到语音的分析。
二,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语言批评,必须确立语言的中心地位,依照一种有凭据的,为人共同承认的阐释手段来解释诗歌,要杜绝穿凿的背景印象,迂腐的人格印象,偏执的意图。当然,诗歌语言本身引发的印象是不能排除在外的。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诗歌的语言批评必须确立语言的中心地位,但我们仍将容许语言引发的印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