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一书通过对1995年芝加哥热浪事件的回顾,作者认为高温只能解释这一多人死亡的惨剧很小一部分,我们需要关注到这场灾难背后的社会和人为因素。为了对热浪灾难做全面的社会学剖析,作者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考察,最终写成了这本书。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热浪或许能帮助我们结合新冠疫情期间,社区所扮演的角色做出更多的思考。
一、灾难的回顾与剖析
问题提出
本书的序言由对热浪发生时城市景象的描述开始,1995年7月中旬的芝加哥,报纸和天气预报提前预警了热浪来袭,但是城市各项公共设施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生活用水和电力的供应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出现短缺、高温下无处可去的人们涌向沙滩和户外、医务系统无法为高温中暑的人们提供足够的服务……就这样,芝加哥在热浪的侵袭下成为了一座死亡之城:独居老人或在孤独中死去,儿童在家长的疏忽中丧失了生命,一周内死亡人数是485人,7月整个月的死亡人数达到了521,另外还有超过往年正常人数的1000多人因为高温中暑和脱水等各种症状进入医院。
在这样相对压抑的先导图景里,作者随后展开了全方面的社会剖析,包括在热浪中死亡人群的个体和群体特征;不同类型的社区在灾难中起到的作用;政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应对;媒体和新闻报道等主体所扮演的角色。这些剖析都在试图回答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导致了那么多人在芝加哥热浪中孤独死去?二是什么社会环境又能解释在这样的悲剧之后,仍然有那么多的芝加哥人选择继续独自生活?
独居和社区环境
从热浪导致的死亡案例的个体/群体特征来看,老年人、孤独者、贫困者以及男性的占比更高;从社区特征来看,那些低收入的、老龄化的、非裔人口集中区和城市犯罪率高发区集中了更多的死亡案例。这些特征背后反映的正是芝加哥的城市区位分割和种族隔离,作为全美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芝加哥在热浪来袭之时,弱势群体遭受的死亡威胁远大于其他群体。那么这种死亡的风险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在第一章对孤独的社会生产进行了阐述。在热浪之前,包括芝加哥在内的许多美国人就已经处在独自变老的状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芝加哥有11万老年人是独自生活的),独居人口还与贫困人口有高度重叠,这导致了这些老年人平时与社会相对脱节,他们不与自己的亲朋好友联系,也就失去了社会网络的支持。独自生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社区环境的恶化更是增加了老年人的恐惧感:热浪发生前的一周芝加哥经历了一系列谋杀事件,更多关注广播和电视的老年人为了安全减少了他们在公共场所活动的时间;对陌生人保持警惕状态,也使一部分老年人在热浪期间拒绝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居住在老年公寓的人除了面临上述恐惧和孤独,他们的缺水和空调不足状况也相当严重。就这样,社区的生活设施的破败,加上犯罪猖獗以及犯罪带来的不安情绪,使得独居老人在热浪来袭之时几乎没有得到什么社会支持,而孤独也在这一循环中完成了自己的社会生产。
从芝加哥的社区地图可知,热浪死亡率最高的社区集中在城市南区和西区,这也是非裔美国人被隔离的地带。为了对社区环境在热浪中所起的作用做更加详细的阐述,作者以北朗代尔和南朗代尔两个社区为例进行了对比,认为两个社区之间的社会生态差别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的死亡率差异。两个社区在独居人口和贫困老人的数字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两个社区人口在种族构成上有巨大差异,北朗代尔96%都是非裔美国人,南朗代尔则有85%是拉丁裔美国人。两个社区还有更加意义深远的特征差异,北朗代尔在60年代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经历了商业萎缩和大量人口搬离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北朗代尔越来越萧条,当地住户形容自己所在的街道“像被轰炸过似的”,经济衰退伴随着犯罪率上升和人们的恐惧感增加,邻里信任感和社会支持也难以建立。在这样的社区环境里,教堂和街区俱乐部本来是培育社会纽带的组织,教堂在热浪期间也确实帮助了不少老年人,但是他们自身的分散化、运营状况不佳因而没有起到更多的作用。北朗代尔的街区俱乐部受困于居民的高流动率,并且没有充分发展年轻人和老年人群体,因此在热浪中起到的作用也有限;南朗代尔的街区有繁华的商业活动,低犯罪率为社区提供了安全的公共空间,即使是老年人也能在夜间出门,因此在热浪期间这里的老年人获得了充分的帮助。除了这些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南朗代尔有集中化的教会组织,他们拥有许多资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热浪期间提供了正式支持。总体来看,北朗代尔是一个相对衰败、邻里纽带脆弱的社区,南朗代尔的居民则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社会支持的环境里面。换而言之,北朗代尔的居民生活常常受到犯罪等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居民在热浪期间并非不想寻求帮助,而是环境阻隔了他们求助的途径,北朗代尔居民的所面临的,也是许多芝加哥贫困人口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政府和媒体的表现
除了社区,芝加哥政府和城市公共服务机构在热浪中的表现也是需要进行考察的。在热浪来袭的时候,芝加哥政府没有提前认识到灾难的严重性进而没有做好预防计划,城市卫生和消防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源源不断的求助电话向他们涌来,整个芝加哥却只有56辆救护车和600个医护人员;除了医疗设施和人员不足,整个城市的医院集中在北部,而南部是受到热浪侵袭最严重的地区,供需的地区错位导致许多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与此同时,政府高层对于热浪的应急不力表现出了推诿责任的态度,他们反而指责医务人员和社区管理者没有及时发出危机信号,因此政府才没有完善的应急计划。通过持续的推卸责任和为自身辩护,芝加哥城市政府最终将热浪定性为一个特殊的天灾而非人祸。芝加哥政府还通过公关关系活动影响了媒体对热浪的报道重点,记者们致力于拍摄热浪中“令人震惊的、戏剧性的、病态的”完美图片,没有去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原因。媒体的报道像一阵旋风就过去了,没有人继续去深究灾难发生的人为原因,于是热浪就这样逐渐被遗忘了。
城市环境的新危险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城市灾难公式,认为即使没有热浪,城市环境也时刻处在危险中。首先是城市中的独居老年人口在增加,他们往往没有可靠的社会联系和支持网络;其次是城市里日益增长的居住集中化和贫富隔离,穷人越来越暴露在充满劣势的居住环境中;第三是政府的政治方式改变,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回应突发事件;最后这还与新闻机构不能起到正面作用有关。
芝加哥热浪过去之后,人们迅速忘记了这一灾难,而那些在热浪中逝去的生命,无声地安息在芝加哥城市的边缘,如同他们活着时那样无声和边缘。
二、热浪对我们的启示
回到本书开篇作者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已经相当明显,那些在孤独中死去的人们,更多是因为他们居住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社区环境里,降低了他们与周围人联系和求助的可能性。因此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这些独居老年人的抵御能力也是最弱的。但是在另外一些环境安全的社区,居民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纽带,在危机来临之时这些纽带也可以为个人提供实质性帮助。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热浪灾难过后,人们仍然选择独居,我想可能是因为这场灾难已经被遗忘。芝加哥市长和政府极力将责任转移到自然原因,媒体的报道很快消失,那些逝去的生命无法发声,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继续生活在原本的危险社区里,无法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也许只有当社区居民,政府都对热浪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行反思并做出改变措施的时候,那些被社会不平等所隔离,被犯罪所包围的社区的环境才能有所改善。
《热浪》一书带给今天的我们最大的反思和启示可能是,在公共性突发事件面前,政府如何带领整个社会作出好的应对。对于我国而言,从去年年初开始爆发的新冠疫情,是一个好的观察切入点,我国的基层社区治理还是相对有成效的。这也许源于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传统,从中央政府到基层社区都高度重视防疫工作,或许我们的很多城市社区没有那种强大的社区邻里互助传统,不过行政力量的干预弥补了这一缺失。同时,疫情期间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社区志愿者的付出,这说明疫情或许成为了社区凝聚力建设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