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史栩
1.
这是东晋时期的一句流行语,意思是:谢安不肯出山做官,黎民苍生该咋办啊?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谢安,字安石,他隐居东山,朝廷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谢安一出山,就当了宰相,并领导东晋打赢了淝水之战。没错,就是创造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的那场战役!
2.
也许是为了致敬先贤,才有王安石这个名字。
王安石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益是个小官。
到了王安石这代,王家祖坟冒青烟了,一门八进士。
王安石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动笔如飞。
他22岁中进士,差点儿当上状元郎。为啥说“差点儿”呢?因为王安石最初是第一名。
古代放榜前,皇帝通常会过一遍进士的预录取名单。如果有闲的话,还会抽空读读他们的作品。
挺有闲的宋仁宗,读到王安石高考作文中“孺子其朋”这句时,脑门上三道斜杠:“我是孺子,你是老子?”
于是,王安石从状元滑落为第四名。
宋仁宗任性地判名次,绝非孤例。
当读到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时,宋仁宗大笔一勾,划掉了柳永的名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富有阿Q精神的柳永,从此把微信公众号的slogan改成“奉旨填词”。奉旨填词,看似洒脱,实则自嘲,柳永多多少少是有点郁闷的。
相比之下,王安石豁达多了。
他凭实力考过状元,却从未拿这事儿炫耀。
他写道:“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少年王安石,雄心万丈,志比天高。
如此心气高傲的人,只把科举当成人生的一道小坎,压根不放心上。(古文: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耶!)
所以,他又写道:“苟粗知为辞赋,虽市井小人,皆可以得之,何足道哉?何足道哉?”意思是,只要稍微懂点辞赋,即便出身市井,考中进士也如探囊取物,何足道哉?
那种睥睨科举的气魄,自行感受一下。
3.
王安石不把科举当回事,也不把升官当回事。
朝廷屡次召他入京做官,要是换成李白,早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潇潇洒洒到帝都”了。
王安石却拒绝了N回。
有一次,朝廷委任他修起居注,也就是记录帝王的言行。
这可是陪伴君王的官职啊,晋升的机会一大把!
然而,王安石拒绝了,而且是拒绝了5次!
使者登门,王安石立刻躲到洗手间。无奈之下,使者把委任状搁在了书桌上。
结果,王安石拿起委任状,追及使者,硬塞了回去。
王安石之所以不愿当京官,不是为了逃离北上广,而是为了深入基层,在一线奋斗。
他从秘书干到太守,脚踏实地,服务百姓,聆听民间疾苦声,好事干了几箩筐。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扬州市办公厅秘书。
扬州自古是好地方。唐朝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富庶的扬州(江苏)和益州(四川),相当于那时候的北上广。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来自杜牧那句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王安石没有贪恋扬州太久,他先后在鄞(yín)县、舒州、常州、江宁等地做官。
一言以蔽之,都是干实事的基层干部。
4.
“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曾给宋仁宗上过一道洋洋洒洒、万余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谈及变法。
可惜宋仁宗没有采纳。
宋仁宗之所以不采纳,是因为觉得王安石不靠谱。
事情是这样:有一回,宋仁宗召集群臣搞团建——钓鱼。
团建当然少不了美味佳肴,然而,王安石却把面前整整一盘鱼饵,错当食物。
宋仁宗觉得王安石不靠谱:你吃错一粒,正常;可你把整整一盘鱼饵都给吃了,这……装的吧!
宋仁宗因此对王安石印象不好,王安石的万言书,自然是石沉大海。
其实,王安石有这种行为,未必是装出来的。
因为王安石是个哲人。
哲人者,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好比桃花源中的人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世外变化漠不关心。
许多小事,都印证了这点。
有一回,王家宴请宾客。宴会结束后,有位宾客私下对王夫人说:“你家相公爱吃鹿肉。”
夫人:“何以见得?”
宾客:“整场宴席,你家相公唯独吃了鹿肉。”
夫人:“那盘鹿肉是不是摆在我家相公面前?”
宾客:“正是。”
夫人:“下回请您再来用餐,我家相公必只吃眼前那道菜。”
果如其言,下回宴饮,王安石面前那盘菜一扫而光,而稍远处的鹿肉,却一箸没夹取。
再有一回,王家去听戏。平素不苟言笑的王安石,突然哈哈大笑。有人以为是戏子唱得好,正要打赏。
另有一人问王安石:“王大人刚才为何发笑?”一问才知,根本不是因为戏子,而是因为王安石刚刚在脑海里想通了某句诗,所以开怀大笑。
因为王安石是个哲人,沉浸于内心世界,无暇他顾,才有诸如此类的异常举动。
5.
公元1085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继位。
宋英宗是药罐子,日夜被病魔缠身,在位仅四年,就龙驭宾天。
然后,宋神宗继位。
宋神宗登基时,才20岁,血气方刚,励精图治。
祖祖辈辈给宋神宗留了个烂摊子,史载“百年之积,惟存空簿”,意思是:国库空虚,账上一个铜板都没有。
所以,宋神宗龙椅还没坐热,就颁布了第一道诏令——先帝丧事从简。
紧接着,宋神宗召王安石进京,共商国是。
宋神宗为什么想到王安石呢?
一方面,在N年前,王安石的那封未被采纳的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让宋神宗注意到了他。
另一方面,王安石屡次辞官,传为美谈。士大夫们觉得王安石淡泊名利,“无意于世”,恨不能结识他。
这就造成了某种效应。好比当年隐居东山的谢安,人们都在呼吁: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出人意料的是,当宋神宗召王安石进京,他爽快地答应了。
王安石入宫的那夜,宋神宗向他表明了自己效仿唐太宗的决心。
孰料王安石说:“要当就当尧舜那样的圣君,唐太宗充其量算个明君,何足道哉?”
宋神宗震惊了,同时感到兴奋。
震惊的是,王安石连唐太宗都看不上,他是真名士?还是个妄人?
兴奋的是,尧舜这样的标杆可望而不可及,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宋神宗当即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这是唐代的白居易,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担任过的官。
不久,又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成立改革变法的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年后,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王安石大刀阔斧地颁行新政。
倘若新政顺利贯彻执行,或许能延长北宋几百年的国祚。
然而,新政有利有弊,甚至被部分人认为弊大于利。新政因此遭致反对,以失败告终。
以前读到某篇文章,把新政的失败归咎于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其实不然。
不妨来看看,反对新法的旧派都有哪些人物?
第一位是司马光。变法之前,司马光和王安石、吕公著、韩维合称“嘉祐F4”。四大才子经常凑一块,搞创作。
然而,新政伊始,司马光连续给王安石写了3封信。在信中,司马光先是指出“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人人归咎于介甫”。
接着,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四顶帽子: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彬彬有礼地回了《答司马谏议书》,然后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各个击破。
自此,司马光和王安石闹掰。司马光遁入洛阳,潜心修史,遂有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嘉祐F4”的另一位——吕公著,原来是支持变法的,但在见识新政的种种弊端后,开始反对变法,并与王安石决裂。
苏轼进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据说,苏轼他爹——苏洵,早在变法正式启动前,就写过一篇《辨奸论》,简单粗暴地diss王安石。
看到没?反对变法的阵营中,不乏德才兼备之士。
只能说,新政本身确实出问题了。
6.
反对声一片,王安石何惧之有?
他说:“人言不足恤!”
公元1072年~1074年,先是华山山崩,再是龙王爷“怠工”,连续10个月,不降一滴雨。
王安石又说:“天变不足畏!”
然而,古人是迷信的,宋神宗也是。
莫非是新政招致天谴?
宋神宗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耐心,而压倒王安石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幅画。
有个叫郑侠的门卫,呈上了一幅《流民图》。画中,百姓扶老携幼、流离失所。
宋神宗看后,潸然泪下。
郑侠还在奏章中,请求宋神宗罢黜王安石和新法,并保证:如果画中所绘是虚,自己甘愿赴死,以正欺君之罪;如果陛下罢黜王安石和新法以后,十天之内不下雨,自己也甘愿赴死。
次日,宋神宗废止了部分新法。巧合的是,京城开封飘起了绵密的雨。
压力山大的王安石,上书请辞,宋神宗没怎么挽留。
于是,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第5个年头,被罢免了。
7.
变法仍在继续,但因为失去“灵魂人物”王安石,新政几乎成了乱政。
跟“国难思良将”的道理相似,这时候,大家终于念起王安石的“好”。
1075年,宋神宗再度起用王安石。
距离王安石上次罢相,仅10个月。
王安石动身前往开封,途经瓜洲镇时,写下了《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诗眼是“绿”,妙在“形容词作动词用”。王安石反复推敲了十几次,才炼出了这个字,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次回朝堂,王安石并未待太久。
他的独生子王雱,年仅33岁就逝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王安石悲痛欲绝,病倒了。
于是,他以养病为由,辞官回乡。
8.
王安石“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
退隐之后,他闲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成天骑着小毛驴在钟山悠游,倦了就在林中小憩,直到日薄西山,才骑着小毛驴返还,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韵味。
有一回,昔日同僚陈升之路过江宁。陈升之好讲排场,雇了几条大船,吹吹打打,沿江而下。王安石则骑着小毛驴在江边等候。陈升之下船后,见到王安石如此低调,深感惭愧,从此出门再不讲究排场了。
还有一回,王安石干脆连毛驴都不骑,拄杖游览山中古刹。路遇几位年轻人“盛谈文史”,滔滔不绝,王安石便坐下倾听。这几人只顾高谈阔论,浑然没有注意到王安石。过了许久,其中一人发觉有个老头儿在旁听,便大剌剌地问:“公亦知书否?”王安石唯唯而已。那人又问:“怎么称呼?”王安石拱手作答:“安石姓王。” 众人顿时惭愧得紧。
9.
话说新政实施日久,国库渐渐充盈了,宋神宗腰杆子也硬起来了。宋神宗决定抽出战争经费,拿西夏小试牛刀。
然而,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宋军竟败给了西夏。
宋神宗受了这事刺激,郁郁寡欢,38岁就驾崩了。
变法派最大的后台倒了!
上位的小皇帝仅10岁,暂由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苦新政久矣,立刻起用司马光、苏轼等反对变法的旧派。
司马光上台后,把新法一股脑儿废除。尽管苏轼奉劝,新政有弊有利,可保留部分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法,比如免役法。
可惜,司马光和他的前任一样倔,没有采纳。
眼见多年心血和成果,一夜回到解放前。
王安石在百感交集中去世。
10.
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不论新政利弊如何,王安石都是当之无愧的真君子。这点,即便是政敌司马光也认。
“后世另一位改革家、维新变法的领袖”梁启超,则如是评价王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 END —
主要参考资料:
1、《宋史》、《避暑录话》、《青琐高议》
2、《康震讲王安石》
3、李亚平著《帝国政界往事》
4、易中天著《王安石变法》
5、萧子文著《简读宋朝史》
6、【百家讲坛】王立群讲王安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