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资治通鉴》上面的故事,然后我再说说自己的一点心得。
话说东汉时期,大将军梁冀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整日胡作非为。以至于,连八岁的小皇帝汉质帝都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小皇帝看着梁冀的背影说了一句:此跋扈将军也。
就这句话,要了小皇帝的命。这话后来传到了梁冀的耳朵里,再后来,小皇帝就中毒死了。于是乎,从朝廷一直到路边社,都认为这是梁冀干的。但,梁冀大权在握,谁也拿他没办法。究竟是不是梁冀干的?以后有机会我会专门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按现存史料的记载,至少,我认为此案是有疑点的。但是呢,“梁大跋扈”的威名早就名镇四海,再加上梁冀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说害死小皇帝是梁冀干的,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汉质帝死后,汉桓帝上台。汉桓帝,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提到的桓灵二帝中的桓帝。汉桓帝刚上台的时候,梁冀依然在朝堂上专横跋扈。这汉桓帝就整天谋划如何把梁冀给做了。宦官集团也不满梁冀。于是,汉桓帝和宦官集团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干掉梁冀。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以单超为首的五位宦官再加上司隶校尉张彪,这些人率领能够调动的死党一千多人突袭大将军府。一举铲除了梁冀。
政变成功了,故事讲完了,然后呢?如果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下梁冀集团覆灭的经过,那就屁用没有。除了梁冀不低调,到处树敌,宦官集团的隐忍,小皇帝口无遮拦等等“斗争策略”方面的技术性问题,我觉得还应该在更高的格局上看待这场政变。什么格局?这就是人性。
东汉一朝,一直是宦官和外戚这两大集团轮流坐庄来把持朝政。只不过呢,汉光武帝刘秀和汉孝明帝刘庄这俩皇帝还能按得住这两大集团,或者这两大集团还不敢太过放肆。后来就完了,老皇帝死了,小皇帝上台,太后摄政。一介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叫军国大事,谁也信不着,只能信任娘家人。所以,太后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集团实力膨胀。小皇帝长大了或者是新皇帝不甘心外戚集团把持朝政。就决心干掉外戚集团。满朝之中,皆是外戚的耳目。能信任谁?能靠谁?只能靠皇帝身边的宦官。皇帝和宦官合伙干掉外戚集团后,宦官集团的势力又开始膨胀。皇帝死后,新皇帝上台,新皇帝的妈,也就是太后摄政,又得依靠娘家人,外戚集团又开始膨胀,重新进入下一轮循环。谁能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为了权力和利益,一方要铲除另一方,另一方不光为了权利和利益,为了活命,也必须干掉敌对势力。这样的循环,说白了,就是人性使然。
循环来循环去,循环到了汉桓帝时期。“梁大跋扈”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宦官集团和皇帝要合伙干掉“梁大跋扈”,这梁冀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到。按现有史料记载,梁冀也准备对汉桓帝和宦官集团动手。只不过,皇帝和宦官集团先下手为强,突袭大将军府成功了。
在专制独裁的政体下或者在民主程度不太高的政体下,政治势力之间获取全力、把持权力的欲望往往异常强烈。若是各派势力均衡,谁也不能一家独大,往往还能互相之间相安无事。若一派的势力迅速膨胀,另一派的势力日渐处于弱势。但是呢,弱势的一派不甘心失败,手中还掌握一定的资源,很多时候,弱势的一派就会搞出政变。以政变的方式放手一搏,反正也是死,博一下没准儿还有希望。不博一下,那就是等死。这,也是人性使然。说白了,在有能力一博的情况下,谁愿意等死?
在专制国家或者民主程度很低的国家中,政变往往是弱势政治势力发动的。强势政治势力若下决心铲除对手,借口、罪名这些都不是问题。换句话说,强势的一方完全可以用“合法”手段来铲除对手。弱势一方就不同了,只能采取类似于“政变”这样的极端手段或者叫最后的手段。
别以为《资治通鉴》上面记载的事情距离自己很遥远。因为,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人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通的。
就拿巴基斯坦来说,1999年的时候,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解除了穆沙拉夫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并且要逮捕穆沙拉夫。穆沙拉夫得到消息后,先下手为强,率领手下发动政变,推翻了谢里夫政权。
谢里夫敢公开宣布解除穆沙拉夫的职务,肯定是把双方实力对比进行权衡后做出的决定。最起码,谢里夫认为自己的势力要强于穆沙拉夫。穆沙拉夫参加过两次印巴战争。穆沙拉夫从一名普通的炮兵军官能一直做到陆军参谋长,获得上将军衔。其手中握有的资源不可小视。面对危险,放手一搏,直接推翻了谢里夫政权。
若是换了你,你也会这么做。这就是人性,这就是规律。
以后,在某些独裁国家或者民主程度很低的国家,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应该还会有。我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事先也没打草稿,想法哪儿说到哪儿。若有谬误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