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多年,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语文课都带过,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课堂上比较活跃,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有老师讲完所有内容,从来不曾深思过其中缘由,今天书中看到主体性的假象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的课堂明显存在,想想个中原因有三:
一、领导对一节课的定位。
一个学校领导的听评课,对教师课堂的影响不可忽视。几年前,学校推行领导随机推门听课,在听我的《鼎湖山听泉》一课后,评课中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课堂上就应该喷涌而出,在学生面前展示你的专业水平。”此话听起来还真有道理,从此整个语文组的老师不管平时上课如何,每逢听课,必将自己所知道的,如水般,涛涛不绝,喷薄而出,讲完之后,一句理解了没?学生异口同声,懂了,老师感觉充实又满足。细细想来,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时间久了,学生也没了思考的习惯。
二、教师对一节课的定位。
多年以来,思想深处总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老师都忙忙碌碌,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为了营造这种课堂气氛,小品、相声、情景剧走进了课堂,不管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关系有多大,但形式多样了,气氛活跃,师生都开心了。可这样哗众取宠,造就了逻辑思维懒惰的学习者,当真正让学生安静下来去思考,他们不习惯,也失去了静心读书的耐心,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三、整体教学理论水平低。
日常教学中,学校一再强调,要求老师重视理论学习。很多时候不知从何学起,学校的研讨气氛不浓,学习的人少,加之干预教学的闲杂事情太多,各级名目烦多的检查多,时不时老师熬夜补资料,占用了老师太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发言热闹的教室,不应该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具有学习能力,研讨精神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