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翻译出自老子名言的德文:Reichist, wer weiß, dass er genug hat.简而易懂且我喜欢。直译是:富有,是自己认为,拥有了足够的财富(或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对于它的出处本以为是老子的“有无相生”。此言我理解为:你有,还是你没有,取决于你自己对“有”和“没有”的定义。如指物质方面,说白了就是:别人都认为你有钱,就你自个儿觉着不够,还在拼命的赚钱,那说明,对你而言是“无”。反过来说:别人认为你穷,可你认为你的钱够了,那就是你“有”。可查了一下,“有无相生”这4字看似简单,可它的注释可谓众说纷纭,竟没一个注释类似于我对此词的理解!吓了我一身汗!可我还是难以接受我就这么错了半辈子。
就先算是我对了吧。
本人崇尚“吃喝玩乐”过一生。不是想坐享其成,而是通过劳动所得去成全“吃喝玩乐”。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程可以切实体验人生,用所得成果来实现那些可用物质所能达到的愿望。不是去做钱的奴隶,是让它供我使唤。所幸本人算数不错,随时调整,尽量使能力和愿望持平。且知自己能量及兴趣有限,钻石奢侈品及大多数人跟风的东西对本人没多大意义,为那些东西去付出劳动就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行为。怎样过生活自个儿开心就好。
刚来德国的几年后有次回国跟朋友聚会,可谓高朋满座,听到的都是豪言壮语。每个人都像似做着大生意,上亿上亿的。热闹的差不多了,有位问我在德国干嘛呢?我:在家带孩子。哪个城市呢?我:小村子。大家很同情的样子。我安慰道:你们大家走到都是金光大道前途无量,我那是乡间小道风景无限。他们看出来了,我还是那个曾经的我,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他们是满眼的失望。
如果把“有无相生”论在“身份”的“有无”方面也没矛盾。有次在一个群体画展开幕式上,来了一位大人物,被随从们簇拥着一一和我们握手。人很绅士,随从们很牛气。后来大人物出了事,牛气的随从们都当了垫背的。
物质上的“无”。我丈夫的同事40岁前就当上了他们大公司的预算及采购部的头儿。他有一个看似一家4口中上产级的美满家庭,且上升机会无忧。却机关算尽太聪明,将公司部分新旧电脑及办公用品一股脑的搬到了他夫人新开的办公用品商店,可谓财源滚滚了一阵子。在公司查出漏洞找他谈话的当天跳了楼,误了卿卿41岁性命。只剩下了入狱的夫人和两个送去儿童之家的孩子。
物质上的“有”。我的好姐妹儿契拉,也是我孩子们的钢琴老师。她和丈夫大学时相识相爱。她丈夫有个来自外国的留学生朋友,时不时的给他一些自家做的饭菜。之后生病住院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好些了又回去上学,病情又加重。一次病的厉害,这次医院才查出是一种剧毒化合物中毒,对症下药及时,捡回条命,却留下一身的病,一生无法工作养家,只能在家做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庭主男。大儿子一出生就几个器官衰竭,一生无尽的看病之路。所幸二儿子健康。全家的经济重担就契拉一人扛了20多年。儿童音乐学校的老师挣得并不多,但他们持家有方,小日子过的欢歌笑语的。虽说时不时的看病,但没能扼杀他们的乐观和幽默。
他们的两个孩子比我们的大好多,却都特别合得来。我们经常相互请到家吃饭,总有许多说不完乐不够的共同话题。每到新年,是我们的传统活动,4,5家朋友一起到中餐馆吃饭。饭后去我们家狂欢,共同等待激动人心的新年倒计时!之后看孩子们放烟花,热闹能持续到凌晨3,4点。一次在中餐馆吃新年饭—自助。契拉的二儿子尤那坦坐我左边,一朋友爱人(很娇小的那种)坐我右边。她一盘又一盘的来回了几次,最终察觉到尤那坦有些惊讶的眼神在悄悄的注视着她,笑着说:没想到我这么能吃吧?尤那坦:好好吃,你会长的高大又强壮(这里大人时常对孩子说的话)!惹得个哄堂大笑。买单后,餐馆每人赠送一杯梅酒一个幸运饼干(里边有写有句子的小纸条)。我和尤那坦说:我一朋友说她和丈夫吃中餐,她爱人看到她拿着小纸条看,问:我怎么没有?原来是她丈夫将小饼干带纸条一口吃下去了。我们正笑着,突然他爸问大家:我的小纸条哪里去了?这成了我们整晚的笑点!
我很敬重契拉的为人。她的敬业让想跟她学钢琴的孩子排课到半年一年后。她心有大爱!对家人对朋友,更是对孩子们的爱。每年学校组织一次学生排练演出。她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多些演出锻炼的机会,以克服怯场,并提升孩子们的个人自豪感。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日每月一次带上孩子们去老人院演出,把老人们高兴的像过节似的。有几次是在剧院演出,最让孩子们自豪的一次是在SchwetzingenMozartsaal(施为青根城堡莫扎特大厅)演出,很容易让他们终生难忘。每次演出结束后,她都要在台上给小演奏家们,工作人员和在场观众一一致谢。临了孩子们还有“奖品”,每人一个雪糕或巧克力,还没完了的夸着孩子们:演的太棒啦,我真为你们骄傲!
所有这些演出活动的费用都是她个人承担的。我一朋友的闺女也是她的学生,现30来岁了,还时时怀念和契拉学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