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西安的灯会,街道上装点的灯笼这些极具过年特色的元素延续着春节的热闹,随时提醒着你亦淡亦浓的年味还在。不知从何时起,年味越来越淡,今年春节快要放假的时候我才恍惚觉得汪年已经迫不及待地赶来,我却没有做好迎接他的准备,少了那份小时候对于过年的渴望和那份浓的化不开的过年情节。
小的时候年味浓,或许由于物质贫乏导致过年与平日的生活会很不一样,所以特别珍惜。即使是贫苦百姓,到了年关也要想办法改善条件,杀鸡宰羊蒸包子煮肉油炸,大清扫泡澡堂买新衣服,少了不过年的仪式感,忙忙碌碌中满是期待。特别是小孩子,大年三十已经猴急的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开始“炫富”,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家人围着春晚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趴在热炕上吃平时不多见的糖果和水果,记忆中反季的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都特别吃香。然后各种吃吃吃,一家一家地走街串巷真正地去拜年走亲戚。
现在随着社会大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年的意义和地位也随着变化,以前过年才会有的现在是唾手可得,以前所期待的已经成常态,所以很多人觉得过年忒没劲。是的,原来赋予过年的年味已经发酵、升级,应该有新的味道。
形式拜年退出舞台聚会聊天才有劲
每每过年都觉得超级累,上班族辛辛苦苦一整年,本想趁着七天小长假轻松松松过大年却用来向远远近近的亲戚拜年,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形式化,再也不是小时候一家一家慢节奏,宾主相诚其乐融融真正意义上的拜年。趁着过年大伙好不容易可以聚在一起blabla这一年的生活,却都疲于奔波拜年。
今年家庭聚会一场又一场,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还有小侄女小侄子好不热闹,集体反抗形式主义拜年,民主讨论中决议新的一年采取新的形式,实行轮流坐庄集体拜年,以聚促感情深交流去形式少奔波为原则,简直是我们的福音,这才是我们期待的新年。
这一年小侄子学会了走路;大外甥又蹿高了一截,高负荷的高二生活回到家里终于可以释放;表弟谈的女朋友大家都想以偶遇的方式见见女孩;表哥竟然会做一手好菜;侄女也到了要谈恋爱的年龄;新增的两位妹夫也让我们的团队更聚人气;而我们的父辈却逐渐苍老,他们更期待一大家人的热闹、温暖、相亲相爱,希望看到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
今年也与多年未见的高中老师、同学们聚了聚,再见时依旧亲切如初,回到母校曾经奋斗的岁月浮在眼前,依旧熟悉的教学楼,熟悉的十五班,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再见时,我们有归来的博士后,有黑社会老大气质的同学竟然成了救死扶伤的大夫,有从事癌症与基因关系的前沿研究,为强军而在部队上挥洒汗水的少校,有少女心依旧笑容灿烂的辣妈,还有一身轻松怀揣二胎的妈妈,岁月教会我们成长,积累阅历,经历不同的人生轨迹却都努力生活,相聊甚欢。
这就该是过年本身的样子,我们可以把工作抛在脑后,与家人、朋友、同学喝喝茶聊聊天吃吃饭,就是晒个太阳也足够惬意。
西安年最中国,现代化年味超人气
抖掉一身的过年气,回到西安,又是一番新景象。大唐不夜城的灯展诠释着现代化年味。长长的灯展,排排美食,中心大舞台,川流不息的人群,民俗表演,歌舞升平,多样化的年味扑面而来。
感触最深的是今年大力推进的文化元素,全方位进行文化渗透,走高跷、安塞腰鼓、舞龙表演、秦腔文化、非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处处可见的音乐舞台,陕西特色的音乐、流行音乐、管弦乐演奏简直太嗨了。
被一阵阵陶笛的声音给吸引住,街边一位扎着辫子的帅哥自我陶醉在音乐中,陶笛吹的出神入化,我也忍不住买了一个陶笛想学一学。一会他转身成为音乐舞台中心的演奏者,这位古玩出身的帅哥和粉丝们互动起来,玩起了我吹你猜的游戏,一度引来超高的人气,你看这就是我们大西安,有足够的舞台,有斜杠青年的平台,有音乐孵化的氛围。
在物质丰渥的年代,实现了平日如过年,所以年味渐渐淡去;在家我们通过相聚来感知过年的温暖;在灯展上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化的渲染和自由舞台的魅力,你看我们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步向精神文明的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我们的年味也在变化,在亦淡亦浓的年味中又迎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