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复训,错过了第一天的内容,但那天读书会的体验也是不可缺的,最近一直被正能量包围着,真好。
雨滴带我们回顾了“界线”。当在那个场域中时,你就会自发地去觉察自己的行为,觉察到自己其实一直在控制孩子,一直暗藏着我的成人的预判(负性标签,对孩子的不信任,自己的无名担忧)去看待孩子的情绪和一些我不接纳的行为。
而没有尊重她是个孩子,她是个独立的生命,剥夺了她体验自己生命成长的机会,越界,在没有“看见她”,没有“看见我”时,(看见:事实&情绪)就直奔去“灭火”,而孩子却错过了成长的机会,错过了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情绪没有被流淌(积压),没有看见她的无助没有看见她的难过,或者说是故意回避,所以她会对妈妈说:“妈妈,心中有种情绪怪兽一直在控制我,我想大叫!”
同理心,当我自己被别人如此“漠视”时,我会选择闭嘴,对抗。
人是有情感的,是有精神世界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都希望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希望他身·心健康,希望是孩子最信赖的永远的支持者。
所以这个周末两天给妞放空了,让她自由玩耍,做她自己,还她权力。(此处谢谢昨天读书会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天天小朋友一家今天帮忙陪伴我家的妞)
同时我也在思考,我是不是该和孩子坦诚相待,打开彼此,说出妈妈的心思,共商她的一些事情,看见彼此的真实。
父母给孩子生命,是为了什么?
这值得我们思考。
希望在陪伴孩子的短暂一生中给彼此留下什么?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没有!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家的温度?
“生命是用来体验的、依恋的、陪伴的。”
作为一个陪伴者,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如何给到孩子的生命成长所真正需要的力量和支持?
…………
让爱流动。
打开自我,才能拥抱世界。
逐步放手、倾听彼此(接纳(允许)、真诚、同理心)、警界。
共勉。
当我们在困扰中时,先觉察下自己的感受,觉察孩子的感受,然后去倾听对方,倾听自己,紧紧跟随,“积极倾听”彼此的心声,而不是急于去“解决问题”,在倾听中恢复理性,让情绪得到流淌。
当我们习得:遇到状况,首先去“关注感受”的思维习惯时,我们的亲子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拉近,就会减少冲突,建立信任,特别是亲子关系。
当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时,我们就能走近孩子的内心,就能化困扰成助成长的机会,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昨天陪女儿制作小书(学校的作业),说到此书献给谁时,思量了一会儿,妞说:献给幼儿园的所有老师,献给最信任的爸爸妈妈!
希望这种美好,一直下去。
“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