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常常经历这样一种手机浏览路径?
拿出手机,想去微信找一则以前收藏的信息,突然看到某个微信群里更新的信息,于是打开,粗略爬楼看看,感兴趣的详读,突然发现某人推荐了新书,于是打开当当网,点击搜索,看了书评,果断收藏,一不小心,又撇见了当当的促销活动,一贯的满多少减多少,翻看书单,感兴趣的查查书评,突然又被某个概念吸引,比如“正面管教”,然后搜索理念,发现了很多很好的资源和课程,还是果断收藏……其实,这是个没完没了的循环,直到被某个事打断,突然发现,你竟然忘了,最初要搜索的信息是什么?
发现了吗?以“正能量”为名的信息收藏是“毒”,因为你不但没有找到需要的那则信息,还多收藏了许多信息,信息的收藏并没有让你内心富足,反而心慌意乱,因为所有的收藏,都是对你当下未尽事宜的延缓处理信号,可是,鬼才知道,你真的过后回去处理吗?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堆觉得特好又没时间去看的群?
因为要学习一门网络课程, 你加入了一个班级课程辅导群,而因为人太多,大班级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他们都以学习讨论为名,自我介绍加图片调侃,每次要找到需要的信息,除非你一直泡在群上,不然,你就要不停的爬楼啊爬楼;因为要组织一项活动,你又加入了一个群,可这个群上,不时有人抛出一个无聊的话题,然后大家就开始由此聊啊聊,聊到最后,抛出话题的那个人都走了,因为内容与他无关;因为参加了某次会议,会议气氛甚欢,于是大家倡议面对面建群,会后分享资源,他们都是你关注领域的同行,因为想要留住这个圈子,你始终在群,可除了一些零星的问候,你压根没收到过相关的分享资源……
发现了吗?以“正能量”为名的各种微信群是“毒”,它正在以集体压倒个人的方式,侵犯着你的时间、空间和隐私,每个人都要有圈子,这样一则社交命题,让很多人陷入到不同的群中,难以自拔,我们可以在单位开会的时候偷偷看书,却没办法在群聊的时候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手机同时控制了你的手、眼和脑,再分不出一种感官了。可是,鬼才相信,你真的会跟群里那些有的没的聊天中收获真正的友谊或干货吗?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一本又一本想读却还没读的书?
好书太多了,当当网上,文学排行榜上经典的《围城》才排到的第23名,生涯咨询领域都很赞赏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也只不过排在成功/励志榜的第162名,太怀念当年读这些书时那些投入忘我的时刻了,我们必然会想,前22名的文学名著,到底是啥?前161本励志书,究竟有多神奇?总有列不完的书目,读不完的新书。于是,你早上开着车,耳朵里听着喜马拉雅FM读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午睡前,读着枕边的《活着就好》,晚上回家,哄睡孩子的同时,还在读着《习惯的力量》,太多个头目,突然让你有点对突入起来的各种知识体系应接不暇,不知道该怎么和内心安静的相处,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年,读一本书读到忘了,抬起头来,突然发现天黑了的那种感觉了。
发现了吗?以“正能量”为名的各种读书计划,正在以知识必然有用,读书一定博学的理念侵蚀着你的头脑,但其实,图书码洋和出版宣传共同锻造的阅读狂热,也只不过是整个网络营销的一部分,就像“断舍离”的理念、“正面管教”的里面,也不过都是随着某些国外译作的炒作宣传而来的另一股潮流,其实跟我们当年热炒的励志书《学习的革命》并无甚区别。鬼才知道,没有真正的经典阅读和工匠式的修炼,励志又有个什么用?
所以小心,别以“正能量”为名,伤了自己,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