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是》继《群山回唱》之后又一本关于围绕阿富汗女性的小说。
一
《灿烂千阳》简介
文中女主之一玛丽雅姆是私生女,私生女在当时的阿富汗是被一辈子看不起的身份象征,她的父亲也没有能力将其纳入家族中。玛丽雅姆因为父亲十五岁生日时的一个承诺,苦等不来,她决定去找父亲,但是得来的结果是什么?父亲连见一面的勇气都没有,玛丽雅姆在大门外等了一宿。带着失望回到家里,发现妈妈因为她不听劝而自杀。
母亲死后,十五岁的玛丽雅姆接到父亲家中,等着给她安排命运的是父亲的三个妻子,同心协力把她嫁给了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
玛丽雅姆一直记着妈妈从小灌输给她的话:像她们这样的女人,只能忍耐。
玛丽雅姆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婚后不久因为怀上的胎儿死掉,她就开始被丈夫不断毒打。从没有反抗过,像她妈妈教给她的那样,像她这样从出生就被人看不起的女人,遇到生活的不公平只能忍耐。
女主二,莱拉,玛丽雅姆刚刚嫁给拉希德的时候,也许她还没有出生。莱拉的生活无忧无虑,她的父亲是大学教师,特别重视对莱拉的教育,一九八几到一九九几年的阿富汗圣战、苏联的入侵,使得阿富汗局势动荡不安。莱拉和他的青梅竹马塔里克相亲相爱,两小无猜,但是因为国家动荡不安,塔里克一家准备迁往巴基斯坦。两个相爱的人情不自禁地在分别前尝了禁果。这也为以后的莱拉的婚后生活埋下了隐患。
莱拉的爸爸终于说动了妈妈也准备迁往巴基斯坦,一家人兴奋地收拾着家当,尤其是莱拉,一想到还有可能会见到她的心上人,激动得彻夜不眠。然而,谁也说不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正在一家人准备把带不走的物品拍卖的时候,一颗炸弹落在身边,莱拉的爸爸妈妈被炸的粉身碎骨。
莱拉被玛丽雅姆和拉希德救了。此时的玛丽雅姆已经三十多岁,拉希德也年近六十。
拉希德无论在谁的面前,都不会改掉自己的面目,莱拉在他的家里日渐好转,也发现自己怀孕了。拉希德导演了一场好戏,找了个演员告诉莱拉,塔里克在巴基斯坦已经身亡。莱拉不得不对塔里克临走前说他还会回来的承诺放下,嫁给了拉希德。
后来也步入被家暴的生活。她和玛丽雅姆曾试图逃跑,但是失败。直到后来塔里克的出现,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因为塔里克,莱拉被丈夫殴打,玛丽雅姆为了救她杀害了拉希德,玛丽雅姆被判死刑。莱拉和塔里克最终在一起生活……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二
对女性的解放,是文明的进步。
自从塔利班占领了喀布尔(阿富汗首都),就把制度颁布出来:
所有市民必须每天祷告五次,否则会挨打。所有男人必须留胡子,最短五公分,否则挨打。一到六年级男孩穿黑色长袍,六年级以上穿白色,所有孩子必须穿伊斯兰教服饰。禁止唱歌跳舞,打牌,下棋,放风筝,禁止写书,看电影画画。禁止养鸟,如果盗窃,会被切掉手脚。不信穆斯林的人不允许做礼拜。
我们一起来看看对女人的制度。
任何时候都必须在家里,如果出去办事必须有男性亲戚陪同,否则挨打。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露出面孔,到外面去必须用布卡把脸蒙起来,否则毒打。禁止使用化妆品,戴首饰,不得穿迷人的衣服,不得主动与别人说话,不得和男人对视,公众场合不允许大笑,不得涂指甲,否则挨打,剁手指,禁止女孩上学,禁止女人工作,通奸要被石头投掷至死。
所有的制度都是专制的体现和对女性的禁锢。也正是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得像莱拉和玛丽雅姆这样阿富汗女人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阿富汗不乏对这种制度反抗的女性。莱拉和玛丽雅姆商定好逃亡,因为身边没有男人陪伴,她们俩寻求的那位看似老实可靠的陌生男人彻底打破了她们的希望,那个男人告了密,使得她们几个人不得不被送回家。拉希德这种暴躁的男人能饶得了她们吗?
回家对莱拉和玛丽雅姆就是一顿毒打。玛丽雅姆更甚,体无完肤,还被关在能让人窒息的仓库。
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那个国家如何保护女性的权利。
新中国建立打破了几千年封建制度对女性的禁锢。去除陋习,女性不再裹脚,再也不用身居闺阁。女人和男人一样,平等,值得尊重,她们独立,工作能力不亚于男人。男人和女人一起创造价值,社会进步的更快。女人也可以独当一面。
越是发达的国家对女性越尊重,女性在历史中占得一席之地。至今仍有一些不愿解放人性,不愿解放女性的国家,贫富差距大,民不聊生,战争不断。
三,重视家教,给孩子带来希望
莱拉和玛丽雅姆尽管都受到家暴,但是她们对家暴的心态截然不同。
玛丽雅姆从小就被妈妈灌输一种思想,忍耐,不求改变命运,玛丽雅姆的父亲抛弃了母亲娜娜,父亲家缠万贯,却只给玛丽雅姆母女二人在荒郊野外搭建一座泥屋。娜娜反对玛丽雅姆上学,因为她担心在学校玛丽雅姆会受到别人的白眼和欺负。父亲对玛丽雅姆特别温柔,玛丽雅姆要去寻找父亲,妈妈娜娜又一次阻止,甚至结束了生命。看着妈妈为自己的自私而自尽,更让玛丽雅姆惭愧,她后悔没有听从妈妈的话。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玛丽雅姆嫁给了拉希德,只能忍耐,忍耐拉希德稍不顺心就对她一阵暴揍,玛丽雅姆只得抱着自己被丈夫打,一点反抗都不没有,因为她从小就受到接受命运安排的教育。
莱拉不同,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没有家暴的家庭。她的家庭中,父亲充分尊重母亲。莱拉的爸爸曾经是一位教师,他对莱拉的教育并不因为战争而停止。阿富汗有专门的女子学校。后来,因为局势紧张,莱拉的爸爸就亲自在家里教莱拉学习。他熟知女儿的心事,经常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去上学,给女儿讲解阿富汗和苏联的政治和战争问题,带女儿去看历史文物大佛……他给女儿留下太多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陪伴着女儿的成长,有自信,有独立的思考,有美好的希望。
后来她嫁给拉希德,尽管会挨打,但她会反抗。她会指使丈夫拉希德照看自己的孩子,在莱拉原始家庭中,父亲照顾孩子很正常,而拉希德却摆出一副男性独大的心态,也会妥协不情愿照顾孩子那么一小会儿。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莱拉举止优雅,拉希德对她相比较玛丽雅姆来说还是够宽容的。
这也得益于莱拉从不自暴自弃,她爱自己,她爱身边的玛丽雅姆,她爱着每个人。
四,玛丽雅姆心理变化。
玛丽雅姆因为是私生女,生下来就被身边的人看不起,这些人包括她朝夕相处的妈妈,最亲爱的爸爸,后来所嫁的丈夫也是对她极其不尊重,拳打脚踢,各种人身折磨。
玛丽雅姆对莱拉的加入一开始有一些抵触,甚至仇视,直到有一次拉希德要暴打玛丽雅姆,莱拉拼命地阻止,从此,玛丽雅姆对莱拉改变了态度。
马斯诺提出人的五大心理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玛丽雅姆来说,她大半生的心理需求仅仅处在第一层需求,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但是莱拉和莱拉的孩子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阿兹莎喜欢被玛丽雅姆抱着,玛丽娜姆抱着孩子摇晃,嘴上挂着既迷惑又感激的微笑,她从未碰到过如此需要她的人,从没有人如此天真,如此毫无保留地对她表达爱意。
玛丽雅姆感觉特别幸福,漫长的日子里,她已经慢慢把莱拉当成自己的女儿,和莱拉一起悉心地照顾孩子们,直到最后她为了莱拉杀掉了自己的丈夫,成全了莱拉和塔里克。走向执行死刑的路上,她也从后悔过,因为,是莱拉和孩子们给了她最后这几年无比宝贵的尊严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