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方便面是9岁。那时生活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就舍得去邢台逛。一般骑个大轱辘的黑自行车,父亲带着我,母亲自己骑个车子,到邢台买点衣物鞋子,中午饿了,吃两盘黑家饺子或豆腐脑、牛杂碎夹烧饼。那时也没钱,可觉得未来有盼头有希望,如同走上坡路,满满的欢喜。
那次探望病人,在表小姨家吃她亲手包的馄饨,没有香菜,撒的黄瓜丝。临走,小姨到里屋打开箱子,给装了几包红塑料袋包装的邢台佳美牌鸡汁面。 回家打开,橄榄油炸的波形面,双层面块,煮好,不多不少恰好一碗,那调料包是一种类似江米纸的包装,撒上调料,滚热的鲜汤,飘着星星点点的葱叶,屋里洋溢着一种异样的清香,超级香!来来,尝一口!
乡村没卖的,再吃它是初中时。4毛5一包,还是红塑料袋包装,画着一只大公鸡的图案。学生没钱啊,都是买那种一袋10块的简装版。当时学校的午餐菜3毛一份,冬天常吃炖的烂乎乎的白菜土豆片或冬瓜片,偶然能发现一片肥肉。每到冬至前后,校厨房外面屯着大堆的白菜或冬瓜,盖着苫布,早也是它,晚也是它。
想想真是,恰赶上粮票制度废除前的小尾巴。家里上好的小麦低价卖给粮站,换30斤粮票,再搭10块钱,换成学校的饭票,含3斤小米票,3斤玉米票,24斤白面票,4元菜票。小米票喝米汤,玉米票吃窝头,喝糊糊。商品粮多是陈粮,发乌青,有时学校的蒸笼跑汽,半生不熟。看到高中的男生拿着一长溜4个号称8两的馒头蹲地上大口大口吃,实在佩服。
我都是捏着一小片,据说2两。有时这一小片也没有,直接窝头。讨厌啃窝头,宁可从家里背馒头烧饼咸菜,挂墙上,冬天能放,打份热汤,慢慢啃。去打饭,窗口里一大锅稠稠的疙瘩汤,那时小,人多啊,挤不进去,有高年级的男生端着盆出来,哗就倒我一脖子滚烫的面糊,幸好冬天有围脖。幸好粮食丰收,没多久废除了粮票,直接用钱买馒头,食堂也用起做圆馒头的机器。
女生宿舍好几层楼,我们住楼下,附近有下水道和水池,楼上女生都是往下直接倒水,过的时候,需要喊一嗓子,然后匆匆冲出去,水帘洞一样。不定哪天谁中奖,就被泼一身脏水。冬天门口能滑冰。
校门口凉皮6毛一份,牛肉面6毛到8毛一碗,炸菜角和糖糕都是1毛一个。晚自习散,刷牙洗脸,打开水,洗脚,熄灯。大通铺上点起一排溜白蜡烛,一个个长发白脸的小脑袋露在被子外面,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往嘴巴里塞东西吃。高级的有冲鸡蛋泡馒头,一般的是啃干馒头,咸菜是共享的,各式各样,芥菜疙瘩萝卜干、咸煮花生、蒜香碎白菜……这时泡面华丽登场,拿个饭盆或杯子泡太引人注意,再说,这面不耐泡,泡久一碗糊涂面,最适合煮或干吃。在学校,煮是妄想,只能干吃。关系好的,趁机过来掰一口,嘎嘣脆地嚼嚼,然后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再往后,华龙面兴起,它比鸡汁面便宜5分钱,适合泡着吃,很快,佳美鸡汁面在竞争中落了下风。到90年代末期,那个面厂一天天衰落。到我参加工作时,有时中午值班,同事买来配上速冻饺子用煤球炉子煮一小锅,凑一起吃。冬天冷啊,火红的小炉子,笑盈盈的面庞。不知面厂何时倒闭,从此市面上再无邢台佳美鸡汁面卖,我钟爱的泡面没了。
前年,听母亲说到表小姨,她从某工厂下岗失业,平时做小生意度日。那天干完家务,跟家人说,躺床上休息一会儿,再没醒来,走时还不到60岁。现在想起,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和丰满姣好白润的面容如在眼前,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