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点多一点就起床,是想参加今天的早训,六点开始,和我对练的是惠淋老师,她做案主,我做咨询师,她的议题是:(我面对)孩子害怕面对新事,(我)很生气,(我要达到面对女儿能)平和稳定的情绪。
探索生气的因素:出现有女儿和老公,再引导还是没有其他。此时我学过的知识告诉我,这不是真相。我知道所有关系都是自我的关系,我期待内在小孩的出现,只有内在的小孩成长了,才有力量不被投射,我就让她拿个生气的自己。从那里探索,找到妈妈的唠叨,虽然生气也从开始6分降低到3分。也做了目标和未来。
看似有效果,在反馈答疑环节我做了疑问,秀兰老师指出我有代替案主的意思,还有议题上没写我,没有内在小孩,就只要换位思考就可以了,不需要做那么深,有人需要几次才能链接到。(反思:我有点拔苗助长了,替别人拿主意就有操控对方的意思,违背咨询师只要跟随、陪伴案主,只是啦啦队员,只是陪伴者的角色,你只是让她自己呈现问题,看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就可以。)
导师解答对我来说,是大大的提升,我看到我的自我模式,开始思考我在家庭关系中有没有高频出现替代帮助?
在案主链接不到内在小孩和父母时,我是有波动的,我想帮她找根,所有对孩子的看不管都是自己小时候的投射,也是对自己的不满。还有在情绪释放时,情绪出不来,我就有想帮她的冲动。不能做到看着慢慢等待成长,内心还有一个声音,你一定要帮助到她,觉得那样才是有责任心。
我探索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我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指责,我有一个要做好,做优秀,要被认可的情结。
疗愈别人也是疗愈自我的过程。
感谢对练的老师,感谢指导老师,感谢幕后支持老师,感谢我自己,感谢老公的不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