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沁听Live的【028】篇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
事实上,我们要去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
第一个:复利曲线。
我们来看看复利曲线,这个曲线揭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是到达一个拐点之后会飞速增长。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艰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当然,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的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第二个:能力成长规律。
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在舒适区:容易因无聊而走神。
在拉伸区(舒适区边缘):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在苦难区:容易因畏惧而逃避。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与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苦难区受挫。
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再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在的该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努力到感动自己,但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
所以总是觉得学无所获,甚至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单纯地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以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也就越来越强。
第三个规律:学习的平台期。
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与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的,刚开始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个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过滤器”,通常需要6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规律,努力坚持了5个月,发现自己没有进步就摇头放弃了。
这样的做法真的很可惜,因为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神经元链接会在放弃练习后弱化、消失、下次学习就得重新开始。而那些时长坚持用英语“熏耳朵”的人,往往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我猜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后,就能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
我们也不会因为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就像写公众号,有耐心的人会牢牢盯住长远价值,他们的目光在5年、10年之后,不会因眼下文章的阅读量低而缺失动力,也不会因别人写出了10W+的文章而感到焦虑不安,毕竟自己各自所处的阶段不同,只要持续创造价值,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终身学习,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
-The End-
沁听Live,30+职场女青年。
每天坚持写作2000字,用行动抗拒焦虑。
30+职场女青年、自媒体人、一个可爱宝宝的辣妈等多重身份,面临工作、生活和个人成长多重压力,唯有行动能解决任何问题。
谢谢你关注我,成为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