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在看笑来老师的文章的时候,看到一篇加餐文《什么是朋友》,笑来老师以自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他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是如何主动进化、如何主动升级的时候,举了自己对于“朋友”的概念的几次更新的例子。我看完之后感受颇深。
(二)
“朋友”,这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似乎非常熟悉,但当我一看到笑来老师问的“什么是朋友?”的时候,虽然脑海里似乎有个很大致的感觉,思绪万千,也浮起了很多人的面孔,但对于这个概念,对于“朋友”的定义,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清晰地表述。
笑来老师对朋友的定义从一开始的“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对应的是小时候和我们一起玩耍的那些小伙伴,在那个阶段,朋友是一种感觉。到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对朋友多了一项标准,“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三)
看到那段话的时候,我的感触特别深,我想到了我的两个“老朋友”。我和她们在初高中认识,家庭背景相似,奋斗目标相似,性格和价值观也有很多共同点。
在初高中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很努力学习,尤其是高中的时候,我们在同一所高中,都为高考拼搏:
我们没有约定固定的时间早起,也没有约定固定的时间一起回同一栋宿舍楼,因为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宿舍,一起行动有点不方便,但却时不时地在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在从饭堂到教学楼的路上相遇,也经常都是学到教学楼晚上关灯校警叔叔来赶人的时候,路过她们班也看到她们恰好从她们课室出来,然后我们也一起回宿舍,周末稍微有一点空余的时间的时候,一起“逃离”饭堂,出去外面吃饭,放假结束后从家里带了什么东西回学校也不忘拿去给对方尝一下。
我们一起讨论过各自对于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的看法,聊过各自的家庭,也在那个在现在看起来还很懵懂的阶段聊过对人生的设想。
(四)
但我们没有在同一个大学上学,各自在大学里也经历了不同的事情,各自的轨迹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懵懵懂懂地凭着对成长的追求和一股拼劲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更大的圈子,看到了很广阔的世界,深知自己的渺小,于是一直忙于补基础还有各种任务和事务,和她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她们也比较少主动和我联系。
看到笑来老师的那篇加餐文,尤其是看到笑来老师说,他从小交下的老朋友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他自己主动保持联系所以才一直有联系的。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她们的身影,心里也泛起一阵深深的感慨。
早在王烁大师的《三十天认知训练营》里看到那篇关于人际关系配置的文章,其中提到关于负贝塔关系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她们,觉得她们就是我的负贝塔关系,当时也有一种想去联系她们的冲动,但那时太晚了加上那么突然,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所以就没有联系。
直到看到笑来老师的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再次想到了她们,她们是我在懵懂时代、没有任何利益掺杂下结交的、交过心的朋友,是很稀缺的“老朋友”,和她们的关系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护的。
(五)
所以我当天马上建了一个小群,把她们都拉了进去,然后把那篇文章发到群上给她们看,跟她们说我的感慨,给她们介绍笑来老师,以那一天看到笑来老师的加餐文后我的行动为契机,时隔很久没聊,彼此只是躺在彼此的朋友圈里的我们打开了话匣,恢复到了以前高中的状态,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征询她们的意见后,现在我也每天发一篇笑来老师的文章到小群里让她们也一起看,希望她们的认知也能升级,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一起成长,一起前行。
(六)
就像笑来老师说的:
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正如笑来老师说,维系交往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他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他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的时候。
如果不想让关系变淡,不想那些曾经要好的朋友在在将来因各自的认知层级不同而渐行渐远的话,自己就成为主动的一方,主动做出努力去维护,去帮助朋友成长吧。
愿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