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在这个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王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早早来到许昌市毓秀路小学参加“全国教学名家蒋军晶工作室研修活动”。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由许昌市实验小学的王小红老师带来的二年级群文阅读课《有三个结局的故事》。王老师通过《不会汪汪叫的小狗》、《当帽子从米兰上空纷纷坠落时》、《大胡萝卜》三个具有开放性结尾的故事,让学生感悟结尾妙处,学习创编思路。
(一)王老师在讲解第一个故事《不会汪汪叫的小狗》时,运用让学生自读的方式,通过教方法,比如通过“这个故事讲的是 ,它努力跟 学习叫,引来了 。”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通过阅读三个结局学习创编思路,让学生了解到创编需要有依据。
(二)在讲解第二个故事《当帽子从米兰上空纷纷坠落时 》,王老师运用问题竞猜的方式理清了故事情节,对于自己喜欢的结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结局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大胆想象,创编结局。在学生想法的小脑袋里真的是装着大世界。
(三)第三个故事《大胡萝卜》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们运用方法,进行实践。
整节课下来,王老师的讲课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在发挥学生想象的同时,也要创作的有依据。蒋老师在评课中也充分肯定了王老师的课是一节好课,也讲解了自己的思路。提出的建议就是在概括时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节省时间,降低难度。也同时提醒老师们,故事的结局背后作者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呢,这是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和思考的。
今天上午的课程结束了,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跳出自己的教学习惯区,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是需要我思考和摸索的。
附上王老师的教学设计
《有三个结局的故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许昌实验小学 王小红
阅读书目:
《不会汪汪叫的小狗》
《当帽子从米兰上空纷纷坠落时》
《大胡萝卜》
教学目标:
1.学习《不会汪汪叫的小狗》故事中的三个结局,理出结局的主要内容,感受多个结局的妙处。
2.小组合作学习故事《当帽子从米兰上空纷纷坠落时》结局,理出结局的主要内容,续编结局。
3.大胆预测,创编《大胡萝卜》故事结局。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我们班的孩子都很喜欢读书,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大声读出这些故事的名字。读过这些故事吗?下面抢答猜故事,看看你是否真得读过?
学习《不会汪汪叫的小狗》结局。
(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师:课前我们都读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结尾,概括结尾的主要内容
小狗后来还会遇到谁?结果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快来读读结局,想想每个结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相机板书):遇到母牛——成为语言大师
碰上农民——找到工作
遇到猎狗——学会狗叫
(三)探究总结多个结局的好处。
1.你喜欢哪个结局?说说理由。
2.探究三个结局的好处。
(四)探究多个结局是有依据的。
学生依据表格说一说
结局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内容
依据
三、学习《当帽子从米兰上空纷纷坠落时》。
(一)了解故事情节。
课前我们已读过这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看读这篇文章,我们静静地不出声,快速读一读。这篇文章较长,看你读懂了没有【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
(二)了解结局内容。
1.了解结局主要内容,体会结局的有趣。
师:同学们再来读三个结局,说一说,你从结局中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认为结局中最有趣的是什么?
我读懂了……
我认为最有趣的是……
2.探究结局依据。
这些结局都不是作者凭空而想的,都是有依据的,作者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选择一个结局,说说作者的依据。
结局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内容
依据
3.再编结局。
师:作者令我们脑洞打开,这些结局既有趣,又好玩。你还能想到哪些有趣的结局?
四、看图片,听《大胡萝卜》录音,续编结局。
1.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师:农夫在菜园子里发现一个大胡萝卜,他自己拔不出来,妻子、儿子、爷爷、邻居、全镇的人,都来拔。
萝卜拔出来了吗?拔出来或拔不出来,你会以哪种方式结尾呢?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故事结局,你们可以合作创作一个结局,两个或者三个都行;还可以将编好的结局讲一讲、画一画。
2.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创编的结局?
五、讲“三”的渊源。
故事可以有这么多丰富有趣的结局,猜测一下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三个结局?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3表示多的意思。很多东西与3有关,“三思而行”“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六、介绍作者,激发读书兴趣。
师:(出示图片)认识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所学故事的作者。
罗大里 ,1920年生于意大利,他非常了解儿童,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
同学们可以找来他的故事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写出创编的结尾,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推荐阅读《有三个结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