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紫砂技艺在师徒之中代代相传,心口相授
一代宗师随着岁月老去,徒弟继而为师。
匠人精神,永远以器物的方式不断传承。
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亦是东方美学的回归。
紫砂江湖匠人,为每一位手工艺人,打造有温度,有价值的媒体资料。
紫砂江湖图文工作室 丨出品
朱赛勤
助理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电影《顾景舟》紫砂艺术指导
1984年生于宜兴。2008年师承高级工艺美术师冯云华,开始学习制作传统器型紫砂壶。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进修于中国地质大学艺术类专业。
她待人真诚谦逊,性格活泼热情,骨子里却又有一份对艺术的沉淀,平日里爱弹琴、茶艺、书法,这些都是她眼中提升自己,寻找创作灵感的方式。也正是这样的性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她的作品在传统风格中不失创意,赋予自己的独特想法。
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苏博爱助残基金会工作,第一次主持了钱赋新紫砂书画展,后又和顾绍培等大师出席了由白岩松主持的慈善活动,所以除幼时对紫砂壶制作耳濡目染外,这两次特别的机会促使其对紫砂的兴趣越发浓厚。后又认识丈夫张学锋,两人协作在紫砂行业发展,一方面发扬传媒文化,一方面从事紫砂艺术创作。
获奖作品
《云纹如意》在第七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暨2018年陶瓷作品评比中获“银奖”
《竹段壶》由石嘴山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合欢壶》由宁夏博物馆永久收藏
《盘古壶》由同济大学博物馆永久收藏
《石瓢壶》由无锡博物院永久收藏
作品展示
其作品大气却不失秀美,将与众不同理解方式的美呈现在传统器型上。
这把福鼎壶,在传统造型上,将壶嘴、壶把、壶钮都进行圆润夸张化,同时不影响协调,增添设计感。
现以临摹经典作品为主,她个人喜欢传统器型的简约美,也致力于将传统美展示于世面前。虽是中规中矩的造型,但就是要呈现一种端庄大气,有模有样的感觉。
造型圆润,看似葫芦造型但是又和葫芦有差别,更高挑了些。截盖平整,壶盖隆起,整体又是玲珑可爱之感,拿捏方便,端雅古朴。
不被结构所束缚,也不被传统审美而限制,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以宜兴特产毛笋为原型,设计出风趣而又不缺乏实用性的器具,小巧精致,生动形象,兼具观赏和把玩特性。
传统器型的制作过程,往往是临摹成型容易,细节难。
更甚者要在上面进行刻字绘画,考验的是手艺人的耐心和技巧,也需具备塑造整体效果的审美。作品看起来普通,其实有自身的亮点所在。
其中,泥料也是关键之处,在制壶过程中,会精心挑选料,选择原矿紫砂泥,懂得各类泥料的特征,避重就轻,使做工和造型感更大程度地呈现。
尤其是朱泥,对于传统器型来说,比其他泥料更能体现本身的美感,以及朱泥的成品率相对来说低,对烧制要求也更高一点,由此对于手艺人的制作要求也更严格了。
提梁壶本就是传统器型,但当结合筋囊器制作时,两者又可以协调搭配,看似被约束了的造型,同时又向外扩张,不论是壶把、壶嘴还是壶身的比例都是恰到好处,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如果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审美的话,贴有装饰物的紫砂壶再好不过了。经典竹段壶,贴上装饰竹叶,活灵活现,又和宜兴“竹的海洋”一称谓相呼应,将地方特色和紫砂传统结合并展现得透彻。
在临摹经典器型的基础上,以装饰的形式稍作改变,壶身也稍作添加线条修饰处理,圆中带直,既大气又灵动,既保留了本身的质感,又添加了独特的趣味。
从开始学习制作紫砂壶起,创办“三胜堂”,而后继续沿用“三杯茶”文化传媒公司的名字。
其来源是书籍《三杯茶》中的一段文字: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她认为,做茶壶和这三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只是对紫砂的陌生,第二次甚至更久,
对紫砂文化的意念日益加深。很多人对待紫砂行业,包括做茶壶都是作为自己的一份工作来看待,其实大家都是抱着这个心态来的,也并没有错。
但是能够真正爱上紫砂,那一定会领会不一样的幸福感,作为手艺人,作品就是向世界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审美会通过手里的动作展现在作品上,这才有了千变万化的美。
希望自己能够在紫砂这条路上一直坚守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仅是当作职业看待,更要不断地前进和学习,钻研创作,超越每一个昨天的自己。
以上内容为紫砂江湖原创,更多手工艺人资讯,请关注紫砂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