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企业管理著作连载 :并非荒诞的理论——献给雄心勃勃的老板们
六十三、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有一个故事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听起来心寒。那就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杨修。杨修原本是曹操手下的行军主簿。他聪明过人,往往能够非常清楚地猜透曹操的内心。有一次,曹军盖了一套房子,最后请曹操过目一下,曹操看了以后,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他人均不解,唯有杨修知会:嫌门小,加大(门内活字乃阔也)。曹操自此妒嫉。又有一次,曹军攻打一个阵地,久攻不下,曹操本人亦进退两难。晚间有人请示曹操“夜间口令”。曹操见鸡汤碗里有鸡肋,随口说出:“鸡肋!鸡肋!”杨修得知“鸡肋”的口令后,就叫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军。曹操得知后,追问是谁的主意。回答说是行军主簿杨修的主意。曹操把杨修召来,杨修说:鸡肋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根据现在的战况,魏王不久必将撤兵。因此先收拾行装,免得临时慌乱。曹操大怒,说杨修胆大包天,于是以动摇军心之名将杨修给杀了。这正如《说苑·反质》中所说:“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以上的故事令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悲哀。而取之用于今日之老板们有何意义呢?
在现实中,我发现许多老板们都过于聪明或显得过于聪明或自以为聪明。其实,在当今的社会里,聪明总比愚钝要好。但有些老板们由于大聪明或自以为聪明,就会在企业内部管理或企业外交活动中处于劣势。其一,先说企业内部管理。由于老板的"聪明",势必在相当多的时候阻止别人真正聪明的发挥。因为你总是滔滔不绝的"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别人说话的地方,而什么事情你都自己去干,别人干了你又不放心,只好(其实是自找苦吃)去事必躬亲了。结果即是:话你都说了,别人也就别说了;事你都干了,别人只有"失业"了。其二,是在企业的外交活动中,你也处处显示"聪明",那会让合作伙伴产生许多担心:这小子太精,跟他打交道得注意点。本来聪明是一件好事,结果倒"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这也正和庄子所讲的斗鸡故事类同。说两只鸡搏斗,其中一个跃跃欲试,极尽挑战之能事,而另一只则静观,待将全部破绽一览无余之后,一口将其咬死。或许这正是中国武术中在出招之前都是先退几步的深意。说以上这些是说,老板们聪明无妨,但不可"聪明"过度,更何况"三个臭皮匠还超过诸葛亮呢"?你又不是诸葛亮。老板们应该多听,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将别人的智慧"窃"为己有,才是你真真正正的聪明。因为企业毕竟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组织,而不是在那没事比谁聪明。切记:老板们真正的聪明是如何用好聪明人。(未完待续)
备注:本书系旧作,199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