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朋友大快朵颐,她看着我,说:“听说牙齿大且整齐,是信守承诺的人哦。恩,你就是这样的人。”
这算是夸我还是损我?不过她还真说中了,我特别看重承诺,大大小小的承诺。
不过正因为这样,导致我这人有些较真,有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
我目前生活在广东,广东话中有一句叫做“得闲饮茶”,类似于有空再联络。
话说,当人们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究竟是出于客套,还是出于真诚?
02
阿温是我刚来深圳时认识的男生,斯文靠谱,关系不错,后来渐渐随着彼此工作忙碌,也就少了联系。
一年多以前,有次他发微信问我,该送什么礼物给一名女性客户,我根据他说的情况讲了好半天,又帮查款式,又比对价格,说了半天,聊天的末尾,他说太感谢你了,下次请你吃饭!
过了大半年,有次我逛街居然碰见了他,寒暄了几句,阿温说:真是好久不见了,越来越漂亮了,我今天还有事,回头有机会请你吃饭!
我看他经常朋友圈晒各种聚餐的美食图片,不过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收到他真正的邀请。
小D是我的前同事,最近几个月被新工作派往外地。
我们在微信上可以谈天说地、亲密无间。她也总是说,亲爱的,想死你了,等我回深圳,咱们一定要好好喝一杯!
结果她是新时代的“女性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每一次我知道她回深圳的时候,她都已经又走了。
于是这一杯,我盼星星盼月亮,从2016,活生生的盼到了2017。
相信每个人都一定有过上述类似的经历:
走在路上,碰见许久未见的故人,或是在微信上和前同事因为什么事情聊了几句,
对话的结尾,往往有一方提出“那回头咱们一起吃个饭哈”
然后,真的就没有然后了。
03
我把这困惑跟朋友们说了,觉得阿温、小D那种行为是不守承诺,不想约或者不能约,干嘛还总是一副热情的样子。我以为会有人讨伐这种行为,起码有人声援我“小马说得对,做人要真诚,不要乱承诺”!
可结果是我受到了痛击!
A说:如果对方随口一说,你顶多随便迎合就好了。如果模样很诚恳,你再考虑当真。
B说:我也遇到过看起来很诚恳的,还不照样扭头就忘,根本没再联系过!
C说:我跟你说实话吧,以后这种情况你就略过吧,太多次经验告诉我,这真的只是两个字——“客套”而已。
D说:中国是人情关系的社会,身处其中,只能你自己慢慢适应这些套路。只有明白套路,你的真诚才有价值。
E说:“有机会一起吃饭啊”——这怎么可能不是客套?!没邀请那就是一直“没机会”咯。小马,你真的,太天真了。
04
随着社交成本不断变得低廉,右上角添加联系人,几秒钟的功夫,我们可以很轻松的“交一个新朋友”。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若需要和人面对面聊聊心事,你们是否会愿意做对方的倾听者?
你一个电话就真的可以叫得出来的朋友,现在究竟还剩下多少?
那些曾经对我说“得闲饮茶”、“下次聚聚”的人啊,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不抱期望就不会失望是不假,但我信了你,居然是我错咯?
在大家所谓的人情社会里,这次还真的是我错了。
看来这跟诚信缺失无关,这只是简单的套路罢了。
没准儿,“套路”的“套”,就真的源自“客套”的“套”。
05
我最后问了一个闺蜜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她是社会学的博士。
她的观点是:“有人喜欢说再见,有人喜欢说拜拜,有人说再聊,有人喜欢说下次请你吃饭。这是对话模式的结语模板,没有内容意义,只有形式意义”。
听起来文绉绉的,又酷酷的,我最喜欢这个答案。
她说这就是寒暄而已,可能也是在暗示我,没必要把别人的口头承诺太走心。
我翻译了一下,也就是“无需困扰、切莫期待。”
06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反正我不再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朋友们已经说服了我,我决定接受人情社会下的套路玩法,不再较真,
我改变不了大环境,改变不了别人的模式,但我可以选择坚守我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无意跟一个人有后续的交往,我依然不会随口邀约改日再相见、吃饭。
如果邀约了,就证明有空时我一定、一定会想要再见到你。
改天再聚?咱今天就聚呗。
回头一起吃饭?别回头了,我就正站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