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战争中的政治博弈
平定南赣,是王阳明惊人的军事才能得以表现的机会。政治上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算有,也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的本事,王琼能够识别人才,并为其解决资源与权力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王琼提拔和重用了王阳明。
宁王战争就热闹了。官场尤其是宦官,王阳明想绕道走,但是宁王战役的巨大功劳,宦官们很想分一杯羹,于是上赶着到江西来和他纠缠。偏偏那位正德皇帝还要来掺和,用大将军的名义带兵,想亲自上阵。王阳明不得不和他们周旋。
王阳明周旋有什么绝招没有呢?有,就是和皇帝的宦官张永搞好关系。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做大官的几乎公开的秘籍。明朝宦官掌权时制度性的,有所谓司礼监的内衙门,掌印、秉笔太监的专门职位。既然秉笔批奏章,那文字能力一定还可以的。这是所谓的内廷制度。而且这也不是明朝专有,东汉就已经发明了内廷,清代的军机处也是这个功能。阁臣与太监,外廷与内廷互相制约。要办成事,得两者联手。
我们今天看王的传记和年谱,把太监张忠、许泰说得一塌糊涂,这也就算了吧,可笔锋一转,又说太监张永是个好人。无他,不过是王阳明张永接触,得到了张永的帮助而已。
太监们在王阳明这里几次吃瘪,拿不到各种好处,对王那是非常的不满。他们陷害王阳明,办法是诬陷他谋反,和宁王有勾结,“否则平叛怎么这么顺利呢”。这个方法是秘籍吗?不是,这居然是明朝政治斗争的一贯手法。徐阶斗倒严世蕃,这是阁臣的争斗,说他谋反。杨一清干掉刘瑾,也是说他谋反。这些人如何恶贯满盈不管,谋反那是绝对没有的事情。
王阳明如何对付太监们的细节,各个传记都爱大书特书,彰显主人公的智慧。可是那些都是小动作,于大局有何补遗呢?不如老老实实一见面就好好的贿赂一通,都是惯例,反而少了后来的很多麻烦。这算不算小不忍而乱大谋?王阳明其实是在公然和明王朝的太监制度作对,否定太监领导一切的基本国策啊。
最后的大招,是上九华山,终日静坐。按说官员不准假就旷工,在明朝也是罪。王阳明多次请假不批准,临死前擅自离职还差点被处分。但这回好像皇上也没拿他如何,只是派了锦衣卫盯着他,看他整天除了静坐,什么人也不见,什么事也不做。粉丝们猛拍,说这是多么高大上的政治智慧。但怎么看起来更像是没办法的办法,连避祸都说不少,最多就是撂挑子。
最后的最后,王阳明只好改写了奏章,把打败和抓获宁王的功劳归到了太监们和威武大将军(正德自己给自己封的官)的名下,皇帝和太监们才满意回京去了。我真不觉得这是王阳明的政治胜利。更何况,王阳明此后被雪藏多年,不被启用。
有机会入阁吗?
王阳明在宁王时期就已经名动天下,两广总督剿匪立功之后,更是有入阁拜相的气象。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王阳明的粉丝以为,王阳明如果拜相,明朝必然为之气象一新,甚至取得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成就。
且不说这是不是有可能,先说更具体的,王阳明当时有没有可能,有没有机会拜相呢?应该说是有可能的。武宗去世后,嘉靖刚刚当朝的时候,确有召他入京的打算,但又不了了之。他的学生方献夫,他的朋友席书,都推荐他入阁拜相,而且席书自己就已经是阁臣。
嘉靖一朝,因为所谓的大礼(皇帝是生父如何称呼的问题)而遽然入阁的除了席书,还有张骢。王阳明在所谓的大礼上面,态度是支持小皇帝的,他认为那才符合良知,但他们并没有参与这件事情,也没有回复他的学生咨询他对这个事情态度的信件。他后来重新出山,也是得益于他的学生朋友的推荐,而这些人也是大礼上去的。
王阳明不搞这个政治投机(虽然符合他自己的看法),内心戏是什么,后人无法揣测,从他一贯的辞职来看,无非有几个可能,一是身体不好,二是真的无意于仕途再上层楼。在明朝暴戾专制的朝堂气氛下,离皇帝近,也许不过是离死亡和灾祸近。
或许,政治终究是众人之事,即使天才如王阳明,总体的表现,也无非是在那个时代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