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奂年少时曾游学三辅地区,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而后不知因为什么契机,在四十岁左右时接到了大将军梁冀的征召,入府从事,期间做了一些典籍整理之类的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辞去官职,不久后又重新被举贤良,获得对策第一的成绩后,被拜为议郎。这段期间,在朝廷中主政的人正是大权臣梁冀。所以张奂的早期仕途生涯与梁冀是有一些渊源的。
公元155年,张奂终于被外放往西北的安定郡,迁都尉,开始了他不平凡的军旅生涯。张奂刚赴任的那一年,南匈奴勾结羌族人作乱,劫掠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张奂此时手中只有两百人,毅然决定前往边疆助战。他先进兵长城,收集散兵,壮大军势。而后他分析出南匈奴为祸首,羌族人可能是受到了笼络或者胁迫才响应的叛乱,于是进兵龟兹,将两股叛乱势力隔离,在消息隔绝的情况下成功拉拢了羌人势力。而后率领这一众杂牌军,杀向南匈奴军队,连战连克,而后平定了此次叛乱。获胜后,羌人向张奂进献金马,但是张奂拒绝了。由于之前的汉族官吏腐化严重,经常压榨剥削少数民族,所以经常搞出一些动乱。其实对于羌族人而言,他们也是被逼急了才不得不反叛的,但凡不去折腾他们,他们才懒得搞事情。张奂的所作所为与之前的汉朝官吏大为不同,于是羌人对他感恩戴德,令其在当地威望陡增。
至公元158年之间,张奂先后率领士卒击败过休屠各、乌桓、鲜卑等对手,擅长拉拢敌方势力,分化瓦解对手。其中的休屠各类似于一个氏族部落的名字,可能在张奂击败休屠各之后正式将休屠这个县并入了汉朝版图。这个被张奂击败的部落很有可能就此被赶出了武威,后来并入了鲜卑,成为了鲜卑族中的独孤氏。顺带一提,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便是独孤氏人。
张奂在西北屡立战功,但就在这时,权臣梁冀倒台了。而张奂因为曾受梁冀提携,被划入梁党,于是受牵连而被革职查办。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前途即将暗淡之际,皇甫规出手相助,前后上书七次,举荐张奂复官。张奂在安定郡任职期间,也许跟皇甫规有过交集。后来,张奂最终受到朝廷谅解,被拜为武威太守。虽不晓皇甫规的帮助是否与结果存在直接联系,但至少皇甫规的进言肯定起了不少的帮助。在经历了这一番过山车似的历程后,张奂重新回到祖国的大西北,在其屡立战功的武威郡就任了武威太守。外族闻张奂镇守边陲,遂不敢进犯。
公元166年,张奂被拜为大司农。入朝就职后不久,鲜卑联合乌桓、南匈奴等势力便迫不及待开始入侵边境。这帮胡人忍了好几年了,难得逮到张奂离职这个机会,可得抓紧干一票大的。公元166年至167年的兵乱,是汉朝西北边境这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战祸。敌方入寇的兵力达到了万人级别的规模,三辅之地被劫掠数次。
即便如此,理论上对西北边境的寇掠并不会对汉朝的基本盘造成任何伤害。但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看似无关痛痒的战乱,却阴差阳错地打开了通往灭亡的倒数计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久后,朝廷重新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的身份都督幽州、并州、凉州三州的兵力,并许调动度辽、乌桓两个营的兵力。张奂率军司马董卓与军司马尹端出征,成功平叛,立下大功。除鲜卑遁走外,其余部族皆降。这是董卓在历史舞台的首次正式亮相,以旗开得胜拉开序幕。
另一位功臣尹端则因功升任会稽太守,朱儁正是在其麾下任职主簿时被其发掘出来并举孝廉的。而后172年时,会稽许氏父子叛乱称帝,尹端前去平叛未见成效,被隔壁郡的代理校尉孙坚强了功劳。此次叛乱中,吴郡太守臧旻升任扬州刺史,上奏禀报了原下属孙坚的功绩,并同时弹劾了尹端。多亏朱儁在朝中打点了一番,才使得尹端免除了牢狱之灾。这一段中出现的人物,除尹端和叛军外,其余人物最终都成为了东汉末年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
作为主将张奂,自然也少不了班师回朝并接受朝廷封赏这一步骤。但不幸的是,这一趟,他不偏不倚地绞入了一场政变,而他也在毫无防备之际,被人诱骗入局,一生的荣华富贵也随之消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