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仙灵
推荐语: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更有信心去面对世界的各种挑战,更愿意去探索世界。高质量的陪伴是提高孩子安全感的关键,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懂得给孩子更多的爱和信赖,给孩子有效的陪伴。
高尔基曾说过:“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毋庸置疑,我们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为了他们,我们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但仅仅有这样一颗爱他们的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善于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和小技巧。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想要更从容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和了解一下,育儿类的专家对新手爸妈们的指导和建议。
《从出生到独立》也是一本育儿类书籍,它的作者孟馥、姚玉红、刘亮等等都是一些育儿领域的大咖,他们专门从事育儿知识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书里讲述的内容,是关于小孩从出生到独立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诸多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从建立安全感,培养好习惯,到应对孩子青春期逆反,再到离家阶段可能出现的离家困难等等问题,本书逐一进行了解析,对于其中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也给予了特别说明。通过阅读和学习这本书,能够使父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的爱,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本书适合家长、教师、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每个成长阶段,孩子都可能面对不同的困惑或挑战,会发生一些使父母焦头烂额,烦恼郁闷的意外情况。下面我就以书中最典型的一个问题为例,说说这本书可能会给我们家长带来的帮助。
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什么?孩子们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书中有个案例,说2岁的妞妞去上早教班,却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总是紧拽着姥姥的手不放。于是,工作人员柔声细语的劝慰她,姥姥也不停的给她加油鼓劲,但妞妞却越来越紧张,最后甚至哭了起来。如此哭闹了半小时,姥姥也很无奈,只好带着她回家了。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词——安全感,妞妞的行为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时候表现为黏人、纠缠,无法离开照顾者出去探索;有时候表现为动辄哭闹,长时间难以被安抚;有时候又表现的特别“乖巧”“懂事”,似乎比同龄的孩子更“独立”更“坚强”。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呢?
幼小的孩子,他们分不清照顾者的离开是暂时还是永久,所以,当他们发现照顾者不在他们的视力范围内,并且时间稍长时,就会恐惧、害怕,并且用哭声表达自己的不安情绪。以此寻求照顾者的安慰。
此时,如果照顾者能及时出现,或者给予他一些回应,他就会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如果,照顾者迟迟没有出现,也没有给予孩子任何回应,他们的害怕或者恐惧感就会增加,内心充满不安。
这种时候,他们要么夸大反应,更大声的哭闹;要么抑制需求,停止哭闹。夸大反应,或者抑制需求都是儿童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反应。
可能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会哭的孩子确实更容易引起照顾者的关注,他们的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满足。那么不会哭的孩子呢?当然是最容易被照顾者忽略的那一类。
所以书中特意指出,对于那些不怎么哭闹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多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为这类孩子在疲倦、害怕、悲伤时,不敢寻求照顾者的保护和安抚,也不敢表达生气、愤怒等情绪,所以他们的有些需求往往得不到及时满足。
或许在我们有的照顾者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使宝宝”啊,不哭不闹,乖巧懂事,给爸爸妈妈们省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呢。
可是,如果,我们明白他们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就能够重新认识他们,对他们也会给予更多的照顾或满足。
有或者没有安全感,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小孩子从学会爬行以后,就很难管束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对他们充满吸引力。如果不买一个婴儿防护栏挡着,他们不是爬到这屋,就是爬到那屋。
他们会走路了以后,更是不愿乖乖在家待着,总是拽着大人的手,想要去外面玩。
但书中提到,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出去探索这个世界。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在感到疲倦、害怕、受伤时,就会中断探索,回到照顾者身边寻求安抚、保护,以获得安心、舒适的感觉。
比如,孩子在小的时候,玩一会儿,就会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抱着爸爸妈妈们的腿,伸着双臂求“抱抱”,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在这些孩子心里,他们把照顾者当作安全基地,他知道照顾者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在探索新世界,学习新知识,挑战新技能时都更有信心和勇气。
退一步讲,即使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受挫,受伤或者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他们都可以随时返回照顾者身边寻求帮助,安慰和保护。
所以说,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兴趣探索外界的世界,学习动机也更强烈一些。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因为和照顾者之间少了那份信赖,可能在离开照顾者出去探索时更容易出现问题。
例如,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时表现得缩手缩脚,或者在生活中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弱,面对困难选择退缩,不坚强,不独立,无法离开照顾者独立生活,严重者甚至在成年后也离不了家。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同学,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成绩特别好,但他性格内向,自卑而敏感,也不喜欢交朋友,总是独来独往,所以总受班里那些调皮孩子的排挤。但他从来不敢告诉自己的父亲,总是压抑自己真实的愤怒、恐惧、悲伤等负性情绪,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
直到有一天,那些同学无心之下破坏了他妈妈留给她的一个物件。他突然间情绪爆发,和那些同学打了一架,他的父亲和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也是有脾气的。
所以,你看,安全感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如此重要,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高质量陪伴是培养婴幼儿安全感的关键
安全感不是一经形成便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但营造积极、温暖、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建设和谐、稳定、安全的家庭关系却是重中之重。
生命之初的三年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在孩子大脑快速发展的这三年里,高质量的陪伴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
那么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是照顾者的在场和稳定。在孩子需要我们照顾者的时候,我们不仅人要在那儿,而且心思也要在那儿,这才是最理想的。有的家长,看似在陪伴孩子,其实却又在玩手机,心思并不在孩子身上。这种人在心不在的情况,我们要尽量杜绝。
如果父母忙于上班,不能亲自照看孩子,在每一次离开家之前,都要和孩子说清楚。
或许刚刚开始时,孩子听不懂,但多重复几次,他们就能够发现规律,明白自己的父母亲只是暂时出去,不会一去不回来。这样他们才会心里踏实,安全感也更容易建立。
照顾孩子的人也要尽量保持稳定,不能总是换来换去。
二是,了解婴幼儿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并恰当地回应婴幼儿期孩子的需求。
照顾者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回应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核心。恰当的回应包含这几项内容:在安全的情境下,尽量跟随孩子的需要;在危险的情境下,要适当掌控;在关系破裂时,及时修复与孩子的关系。
三是,增强照顾者自身的安全感。
有的照顾者,在照顾孩子时,面对孩子离家去上学或者结交新朋友等等,反而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对于情绪不稳定又较多依赖他人处理自身情绪的照顾者而言,要学会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必要的时候,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写在最后:
以上关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这个问题,仅仅是诸多育儿问题中的一个,还有诸如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孩子离家后的独立问题等等都是困扰我们家长的难题,也是这本书所讲述的重点。
照顾孩子是一份24小时的工作,爸爸妈妈只有母亲在照顾孩子面临困难时,父亲的呵护、安抚和照顾是最好的支持,也是母亲最想要的支持,其次才是来自其他家人的关爱。因此营造积极、温暖、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建设和谐、稳定、安全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