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过年风俗
不同地方的过年风俗很不一样,姑且不说,比较有名的南北区域 有关 小年的说法。北方普遍为大年23号,南方则为大年24号。甚至不同家庭之间也有许多差别。
上次听到一个同学(初中的,可以说基本上从小就是同一个县城长大)介绍,他们家都是每年 大年二十九过年。听闻后,大吃一惊。因为 我们家喜欢在大年三十早上吃年饭,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现在还更有时间与此不同的~
对于我们县而言,甚至包括周边的县市,据我了解,基本上还是喜欢年夜饭做上一大桌子饭菜,而不是像北方一样包饺子。
无肉不成席。似乎没有大鱼大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过了一个年。
但实际上,这几年,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丰富,现在对鱼、肉的需求,似乎明显降低。于我而言,更想在大鱼大肉之余,能够吃点青菜,似乎更加舒服。
其后,就是拜年。
还记得小时候,去家家户户拜年,都要背上一个大包,装着拜年的礼品——最常见的就是 一包白糖、一包孝感麻糖,一瓶罐头,稍微关系重要的亲戚就会选择烟和酒。
东西很多,也很重,背起来经常很累,而且那个时候,不少住在乡下的亲戚,路很不好走,不像现在这样「村村通公路」,路好走了很多,而且也有了车,相对起来方便很多。
现在拜年,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不再背这些几乎没人吃,也没人用的礼品了,基本上就备一个小红包,塞几十块钱,视关系重要,而调整金额大小。
这样一来轻松许多,方便许多,也实惠许多。
一方面,农村的老人日益凋零,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移居的越来越多,走动也是越来越少,
所谓的亲情越来越淡漠。于我看来,我觉得这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社会进步,其实质上是从「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费孝通语)。
两种模式带来了极大不同,后者更强调规则的适应性,而并非突出人际关系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农村的凋零,在有些人文学者故作呻吟的哀怨题材以外,其实,是一件鼓手称赞的好事。没什么好哀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