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源于认知共同体
史铁生先生曾经说过一句“政治特别不正确”的大实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任何一个人和一头猪的差别,无非是基因上的差别,基因决定了不同物种性状表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可以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
人与人的身体(类似于计算机的硬件主机)一般差异不大,毕竟是被基因定义好了的,但是在大脑的认知(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软件)差异巨大,毕竟每个人使用的操作软件是不一样的。
人们会因为种族、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诸多分别,这种认知差异的存在,使得我们跟很多人同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但实际生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人类(智人)因为出现了语言,可以通过故事(比如宗教)构建想象共同体,达成协作,最后站在了地球的生物界顶端,想象共同体的本质也是“认知的共同体”: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社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就会表现的更接近。
时间维度的人生选择
所有动物都有三种情绪,愉悦、愤怒、恐惧,而人比动物多了三种情绪,爱、恨、忧伤,爱不是愉悦,恨也不是愤怒,忧伤也不是恐惧,这里面一定是多了时间的尺度,如果少了时间,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无从恨起,忧伤也很难体会。这种时间带来的情感体验是我们人生得以丰满的重要元素。只是我们知道有一种人,他们的生活维度里没有时间,也不会有未来,只是盯住当下。这类人思维固定,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因为他是不会进化的。比如“你变了,你不爱我了,万一你以后变心了…”查理芒格说,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是配的上它,同样失去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是配不上它,如果我们配不上,终究会失去。
而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他们认为事物是可以改变的,合适不合适更多取决于个人努力。所以,工作从哪里起步不是最重要,做到极致更重要。把你追到手,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努力的起点。出了问题,他们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另找一段新感情。
站在时间的角度,认知共同体一定是时间上的同行者。
不要奢望改变一个不会改变的人。
三维世界的人类,不理解时间。
我爱你和“你”无关,也和“爱”无关
我喜欢张爱玲关于爱一个人的自由主义表达,“我爱你和你无关”,难道不是因为你的颜值、人品、才华吗?是真的和你无关吗?
之前看过一组北京离婚人数和结婚人数的数据,大吃一惊的是离婚人数比结婚人数要多,为什么当初恩爱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呢?
这组数据起码可以证明两个问题:
一、靠激素调节控制的心生喜欢会消退(天长地久不能单靠多巴胺),从最开始喜欢到分开,TA还是TA,可为什么就不喜欢了呢,本质上喜欢一个人爱上一个人亦或者讨厌一个人其实都是激素的调节,激素决定了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物一段回忆的深刻程度,它本身就是不是客观的存在,爱的时候可以山盟海誓,一旦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便会烟消云散。就像爱的反面不是恨,是不关心不在意。
这个角度来说,爱一个人只和自己的激素有关,跟对方无关。——爱你,和“爱”无关。
二、认知差异动摇了稳定关系的基础(人皆自恋,认知同频的人走到一起是爱自己的潜意识表达),分手最大的原因是鄙视,认知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良好的关系都是共同成长,为什么大城市离婚率高农村离婚率低?只是农村大家都不变化都不成长,而大城市认知升级的可能性远大于农村。当新的知识变量改变着我们的大脑,原来的认知共同体就随之瓦解。
人都是自恋的,跟自己相似的人走到一起的概率就大很多。——爱你,和“你”无关。
婚姻是多维度的协作关系,爱情固然很重要,但除了主观的爱情(激素荷尔蒙),还有客观认知匹配(文化三观思维方式),而持续稳定和谐的关系是共同成长。
不仅和重要的人共同成长,和社会的变革共同成长,还有跟这个时代共同成长。
致那个朋友,两个点请参考:
是否共同成长(达成认知共同体)?
是否有时间维度(多看到些未来,不抱怨当下)?
智者总是睁眼看世界,睡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