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中我们总会碰到“强词夺理”的解释感,当很多人在碰到别人指出问题时,第一感觉就是想要“解释”: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如此等等。
这第一感觉就是我们本能产生的,碰到伤害自己的信息时,无论是否真实,自己是否有过错,总是最快速的给出反应,来帮助自己逃脱这“危机”,这反应也可以算是自己的一种“公关”能力,通过解释,通过各种信息表达来让对方改变对自己不利的看法。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对方并不买单。这无论是甲乙方的沟通,还是主管和下属的同步。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其实跟我们今天互联网上看到很多公关文章很类似,一个公司出现问题被曝光,对于企业而言第一反应就是“纯属造谣,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你这样说我要告你污蔑我们。。。”,但是看到信息的观众并不买单,反而会把企业拖入更深的口水战中,这本来小的问题,反而在持续的讨论中,被更多人知道。
是的,很多时候越解释越容易此地无银。
于是,在今天很多企业学会了正确的“公关”手段:
首先承认问题的存在,然后就是反思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
而回到我们个体,也是如此,开头中我们讲到的自我解释情况随处可见。于是,我们就要反思,面对别人给我们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姿势”来面对?
我们说问题比答案重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面对工作中同事和客户指责和意见,我们要避免“第一反应”出现,更应该等待理性的我们来反思:对方对我们有意见和指责,说明对方一定是受到了伤害。
而“一味”的解释则只能说明:
我们没有问题,对方存在理解错误的问题。但对方又带着我们有问题的目的来跟我们沟通,于是矛盾和冲突必然产生。
贝克莱说: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感知的结果。用在今天的思考中就是:
别人对我们有意见,一定是感知我们行为表现后的结果。
即便是我们心里感觉没有错误,那也不能代表我们就是对的。因为对方看不到我们心里如何想,更是在通过我们如何表现来产生对我们的感受。
于是这个时候,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反而我们应该需要思考的是:
对方指责我们或者给我们意见,说明我表现能力还不够,说明自己还没有说清楚,让别人感受到的并不是我想的,这才是问题的源点。
解释,意味着我们已经表现错了。
如果需要这么多的信息量才能够表现我们的能力,已经说明我们对此事本身并没有在意,更不在乎对方的感受。在很多协作和合作中,一定要注意一点:
那就是我们想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表现什么。如何让自己想的和别人感受的等价起来,才是核心,这也是个人价值的共识。
而所有的冲突,都是源于彼此感知后观念的冲突而起,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彼此共识的事情,用心投入,专注思考,让我们的投入更好的表现出来,彼此形成信任的共识,这才是有效的合作前提,而不是出问题后的刻意解释。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