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漂泊的外乡人叫北漂,在上海奔波的外乡人称沪漂,毕竟发达地区国际都市的机会很多,说不定就成功了。
去年九月,在我老师的帮助和介绍下,我来到湖南衡阳一所民办高校供职,开始了一段在衡阳的漂泊生活,这家高校礼聘了很多专家教授,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在中南大学的老师和师兄,有位师兄把我们称为“中南衡漂”。
从此我一不小心混迹于一大群退休返聘专家教授中,现在有个说法,你的朋友决定你的层次,根据这个理论,我感觉自己的“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把自己混同于领导干部和专家教授了。我和这些教授师兄们每到周末回长沙休息,为节约成本,常采用拼车模式往返,我曾经蹭过师兄们的车,司机是一位副校长,他是我导师的导师,按辈分我得称呼他师祖。其实师祖年龄才六十出头,做为专家,他很阳光,很谦和,也很精神。
我们供职的这家高校位于衡阳市西郊的呆鹰岭镇鸡窝山村,简称为鸡窝山大学,离开市区较远,教工宿舍的网络时好时坏,下班后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散步,我们常常在校园里转大圈,基本上每天都能走上万步,边散步边聊天,我们很少聊工作,聊的是生活中的趣闻,水平高的教授还会讲一些段子,这样的段子手被称为“院士”。由于没有别的娱乐,当衡漂的日子里我安安静静地读了一些书,我先后注册了头条号和简书,开启了日更的历程,写了几万字。大概是我的文章不符合友友们的口味,阅读量很少,不过我并不太在意。
学校有九个食堂,有各式风味,我们还是决定合伙做饭,当教务处长的师兄建了“合伙吃饭”群,学校的教师宿舍里每套房都配备了厨房,我们采用分工合作的模式做饭,几个有志于自己做饭吃的教授们自愿入群,提前在群里报餐,申报自己要做的菜,然后分配任务,各司其责,往往一个人只要做一到两个菜。提前约定开餐地点,大家把做好的菜集中到这里,下班后二十分钟内就可以开餐,最多时达到了十个菜,荤素搭配,琳琅满目,集各家之长,真是幸福得不要不要的。我那个副校长师祖专门研究煮饭,把这门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煮出来的饭香甜可口,软硬刚好。周末回家时教授们还会带来自己钓的鱼,自己种的蔬菜,各自的家乡风味,所以合伙吃饭食堂能够汇四方珍馐,集各家厨艺。校长也多次被邀请参加聚餐,给合伙吃饭群极高的评价,并且带来自家卤的牛肉,以资鼓励。
如今,因个人原因我结束了为期半年的衡漂生活,结束了与中南衡漂们朝夕相处的缘分,但我会怀念这段幸福的衡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