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青小主
六青小主写在前面:
三胎的消息出来之后,大家都忙着编段子,没谁想着生孩子,关键是养孩子的医疗、教育问题太多了,特别是对于妈妈而言,养一个已经很难了,养两个已经殚精竭虑了。养三个,简直就是不要小命了。
养娃的成本最大的还是教育成本。老母亲被教育焦虑笼罩了一层又一层,只有解除这些教育焦虑,老母亲可能才有心思考虑考虑。
一、第一层焦虑:作业辅导
自从儿子上了学,可过了把“签字”瘾,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签字”。
在家校联系本上签字,在孩子的试卷上签字,在背诵的课文上签字。
默写生字是家长的事,默写了还要批改。
让孩子背诵课文也是家长的活。
不仅如此,还要驻守各大微信群。
有老师在的班级家长作业群,没老师在的纯家长班级群,年级家长群,学校家长群,临时作业项目的家长群,课外培训班家长群1、2、3...,兴趣班群1、2、3,某地区家长群。碰到升学的,再加上升学辅导群,单位的亲子群,拼课群……
一个孩子10个群,2个孩子20个群,3个孩子就是30个群。
光孩子的群,就30多个………
一会儿,老大的群里老师说:明天必须带好绿植来学校。
一会儿某个英语老师说:***,***,英语朗读还没在小黑板打卡。
微信小红点就如此频闪不断。
什么部门群、项目群、公司群、小姐妹群、校友群、同学群,根本顾不上呢……
连领导发过的工作指示都要第二天才看到。
当然,还有接送,若干年前,为了给孩子减负,小学放学变成了3点半,中学变成了4点。接送孩子,就成了妈妈们最大的日常。要么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继续来接送,要么干脆辞职继续当全职妈妈。
这两种,都间接增加了经济成本。本来两房可以住下的,必须换三房了。当全职妈妈的,损失的不仅是这几年的收入,而是职业发展的阶梯停滞的机会成本。
可是,计划生育前年代,一家3个娃是如此平常的存在。
一个母亲,不论是下地干农活的,还是产业工人,还是国家干部,养1个,2个或者3个,似乎差别也没那么大,好像就是多双筷子,多添置件衣服的事情。衣服在姐妹和兄弟之间也是可以传下去的。
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不需要给孩子检查作业、批改作业、辅导作业,不需要开家长会,不需要在周末带孩子去培训班。
如果现在能够推迟孩子放学的时间,加个自习时间,老师们轮流值班看着孩子,并且顺便同学直接相互背默,在学校就把作业完成,取消家长签字。限制群内发帖数。最好孩子在学校把晚饭也给完成,妈妈们下班后顺便把孩子领回家。
可能会有那么一丢丢妈妈心思有一点点松动。
二、第二层焦虑:争夺优质教育资源
从若干年前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到开始摇号,从挤破头的千人考,奥赛,ket,
到学区房飙升,我终于看清楚一个真相:
为什么政府那么煞费苦心地为孩子减负,带来的确是孩子负担的增加以及家长的叫苦不迭呢?
最本质的一个矛盾是:
育部门在力求全民基本教育的满足和教育的形式公平。
而家长追求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教育的实质公平。
更重要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排名全国第三、上海头牌的上海中学,高考成绩是怎样的?
这所学校从来不说升学率,也不说一本率,连重点一本率超99%、211大学录取率90%以上都不足以说明他的强大。他们牛的是复交清北比例。2020年,整个高三的人数是385人,考上复旦交大和清华北大的共计207人,占了一半多。剩下的一半,也基本上是上了全国前十的学校。
他们说,上中的学生,考上同济会感觉很丢人。
再来对比一下,同样是市重点学校,一直占据某区头把交椅的,一本率76%。复交清北是15人。
另一所上海市特色高中,是大家口中的区重点,一本率网上没有查到,在官网上查到的喜报,是2名同学被录取为211大学。换句话说说,这所学校考上211大学的,仅有2名。
学校之间的差异,真的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不仅是这些高中学校差异这么大,更重要的是,小学,初中是强关联的。
你上了菜小,大概率就会上菜场初中,上了菜场初中,大概率是菜场高中。
对了,你身边一定是菜小上了牛校初中,菜场中学上了牛掰高中。但一定是小概率。
摇号前是这样,摇号后也是。
你是相信小概率事件呢?还是大概率事件呢?
正是这样的差别,也让每一个妈妈陷进择校的焦虑中。
除这个择校焦虑,恐怕推进学校均质化。
面对均质化的学校,摇号都不用摇了,大家微信选择的可能是离家近或者离工作单位近,也不用担心惊心动魄的房市跳价了。
很多人会说:天方夜谭吧。
其实,英国是推进学校均质化比较好的国家。
你说,民办国际化学校,和普通公办均质化不太现实。
一线城市和五线小镇均质化也面临薪资、师资流动困难。
在一座城市内进行均质化还是可行的。只要把力气放在这儿,而不是把力气放在开学两周内不准考试、不准某个APP进校园上,总会有朝均质化前进的。
如若如此,可能又有一小小老母亲动了点三胎的心思。
三、第三层焦虑:校外培训焦虑
现在,不在校外培训的学生是少数。
有一个同事,女儿是武亦姝的同学,自招的成绩是高于武的,最后去了复旦大学。当然,是复旦附中的普通学神一枚。所为普通学神,就是复旦附中学霸太多了。
这位同事是典型的一位女文青,海子、舒婷的诗张口就来,就是这样一位文青妈妈,谈及女儿的学习经验:当妈的功夫,就是给女儿找到最合适的培训班,还要不停地调整。随着孩子学习状态的调整,原来的培训班课可能就不适合了,那就要再去寻找。
这种学霸级人物尚且补习补习再补习,中游水平甚至学弱,更需要培训补习了。
如果是大班课还好,费用相对低一些,但是,效果也差了很多。
老师是按照统一的步骤来走的。比如数学,与学校节奏相比,会有同步、稍超前,超前一年等多种类型,但如果孩子是之前的内容有掌握不好的,老师不会专门给你补的。
我们知道,理科特别是数学,前后的逻辑性比较强,前面薄弱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
能根据个人的情况,调节课程安排的,只有一对一。一对二的团课,都很难做到,除非家长自己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家长协商好,在给老师谈。
一对一的效果,是所有方式中最好的。因为有针对性嘛?哪里薄弱老师就帮你补哪里。
一对一的价格自然也高,比一般大班攀升了60%多。
(这是直接找一对一的价格对比。如果是在机构里找一对一,基本书大班课的3倍)。
这个价钱是随年级往上调的。到了高三,基本上一节课(2小时)要上千了。
昨天晚上,同学群里还炸开了一个消息:针对高三孩子的特级教师一对一3000元一节课。
据说,好有人把价格提到4000元一节课,但是老师的时间都排满了,根本请不到……
对于中产阶级,一个孩子,妈妈化妆品美容全放弃的条件下,还能承受。
二个孩子,砸锅卖铁,三个孩子呢……算啦,随他吧。
但是,不能给同样的支持,那干脆就不生了呗。
话说回来,其实很多时候,针对性地讲解,针对性地训练,本来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法门。
只不过,在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模式里,老师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照顾大多数。
学得快的和学得慢的,老师就无法顾及了。
甚至,布置作业,如果能够不同学生的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出不同的练习卷,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当然,在现实的环境下,老师们做不到。
现在AI技术发展迅速,是不是在不就得将来就可以实现了呢。
根据随堂测试或者月考卷、周考卷,自动分析出知识薄弱点,自动生成针对你个人的教学视频。再自动生成配套练习试卷。
这些都可以在校内完成,既可以解决接送矛盾,也缓解了送培训班的时间和经济压力。
在AI技还未到位的时候,也还有过渡方案,就是分层走班制。
“分层”指根据学生在不同学科方面的不同能力,进行层次划分,以使其在该学科上取得应有的发展。
“走班制”指上课的教室和进行教学的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划分,选择在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班级中上课,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等都是不同的。
分层走班制,虽然不能做到完全个性化的方案,但也大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孩子更有学习兴趣,自然效果更好。
分层走班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室资源和师资配备都有很高的要求,还很容易沦为变相分班。
管理完善的,正宗的分层走班还是值得期待的。
AI辅助个性化教育或者分层走班,我想,总也可以揭掉妈妈们身上的焦虑魔咒,刺激三胎需求的。
假如,生三胎,老大老二都可以中考、高考加分,你会不会考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