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四年了,我几乎从未焦虑过。别的孩子冒牙了,我家孩子的牙还没影儿。别的孩子学会走路了,我家孩子还在蹒跚学步。别的孩子吃得多,长得高,我家孩子一顿也吃不了半碗饭,小小的个头常被叫做弟弟。可是,他也是同龄几个孩子里最早学会自己穿鞋,自己上厕所,骑自行车的。看着他每天开心得不可名状,好像一切都可以慢慢来。
朋友圈里那些自称焦虑的老母亲们,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其余时间全部耗在了各种培训班、公司和家的途中。这些都与我无关。我也曾经告诫自己,千万别陷入这种几近疯狂的焦虑中。
本来我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自己做一个不焦虑的老母亲。可是,当孩子的好朋友们接二连三的去往各种培训班,我开始不淡定了。
孩子有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孩子报名学了绘画和英语。接着,另一个孩子报名学了绘画和乐高。家长们甚至还想让孩子学跆拳道。即便如此,我也从未动过让孩子去培训班的念头。
有一天,孩子在家无事可做,不想看书,不愿做手工,也找不到好朋友玩。回到家大发脾气,直说自己无聊。孩子排解无聊的方式只有看电视。我想,不如去学点什么吧。
开始考察培训班,像当初选择幼儿园一样细致,却更累。不知道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什么样的课程适合孩子,也不知道孩子的热情能持续多久。一头雾水的我投入到各种试听课中。各种培训鱼龙混杂,我没有火眼精金,也不确信自己看到的就是想要的,最后看得多了,甚至开始焦虑起来:我的孩子这样能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吗?孩子的特质适合去学什么?是选择一种爱好还是多管齐下?其他孩子都学,我们学晚了会不会跟不上呢?
各种疑问在我脑子里盘旋,接着感到担忧。害怕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学习时间。害怕让孩子受挫后失去自信。
尤其是培训班的各种长枪短炮的轰炸,说到热血的时候,巴不得现在就把钱收了,而我们也禁不住想要马上确定下来,了却一件心事。
冷静下来,终于还是决定再考虑考虑。孩子的启蒙很重要,一生的时间很长,还得从长计议。
焦虑源于自己的不确信,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害怕输在起跑线上。
想起印度电影《起跑线》中那个焦虑的母亲,为了孩子能读上好学校,报了各种培训班,最后未果,甚至从富人区举家搬迁到环境极为恶劣的贫民窟,没水没米没电,晚上还要和老鼠睡一个被窝。最后终于到了人人艳羡的学校,却为了曾经贫民窟的真情厚意,放弃了好学校。他们离开了所谓的好学校,也远离了焦虑和内心的不安。
孩子还小,他要走的路还很长,他应该选择他自己的路,并且对他的选择负责。家长只能是孩子的引路人。
1.是否选择培训班
我不排斥培训班,好的培训能为孩子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重要的是不能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填鸭式教育培训只会让孩子丧失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位家长为孩子报了很多的美术培训,孩子画得很好,和书本上一样。但离了书本,却什么也不会。
2.选择什么培训班
朋友说,她家孩子对各种培训班一点免疫力也没有,只要去试听,一定要当场报名才肯罢休。说完,一群家长无比认同。4岁的孩子对所有培训都抱着玩耍的心态。培训班都抓住了这一点,打着“玩中学”的旗号,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选择适合孩子的,而不是别人所说的好的。
不管是只选择一个兴趣班,还是先选择很多兴趣班然后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都是方法论,也都各有好处。选择一个,认真投入的学好,可以有更多的玩耍时间,能够看更多的书。而选择了很多兴趣班,必定占用孩子的玩耍时间,但可以更快的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
我选择了让孩子先学画画,其他时间尽情玩耍和看书。等他大一些再由他决定是否学习其他的技能。毕竟,学习是一项长久持续的工程,是吃苦,唯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3.放低期望值,人生是一场长跑
看别人学什么都想学,看别人会了自己不会都会担忧。这是焦虑的表现,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有人学了三年的乐高搭出了一个风扇,但如果你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通过自学搭出不一样的风扇,你不用担心,因为拥有能力比做到了什么更加重要。
人生是一场长跑,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有人跑得快一点,有人跑得慢一点。有人跑到了终点停了下来,有人中途停了,调整了方向继续跑了,跑得更远。
只要永远保持前进的步伐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暂时的和表面的“失败”,反而是成功的催化剂。看长远一点,调整期望值,自己的节奏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