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逛街,有说有笑。
我们打开地图,按图索骥,找好吃好玩的地方。
老场坊一家飘漾着浓浓咖啡和奶香的店吸引了我们。店入口一侧显眼位置木桌上摆着四只毛绒绒的熊。最大的熊爸,趴在底下,往上依次熊妈、熊哥、熊妹,憨态可掬,好像一下子触到了人心中最柔和温暖的部分。我们很惊喜,女儿几乎是跑过去坐到桌边眯着眼双手合掌贴脸颊歪头做幸福状。
女儿长大了,长长的浓密头发披散在两肩,发梢还带点棕黄色——当初半年不到她就染了两次发,我很生气。我和奶奶都告诫她,不能再染发了,染发膏对身体有害。圆圆的夸张的玫瑰金颜色的大耳环晃在脸颊两侧——看起来是大人了,可是她的笑脸是那么的孩子气。“不,我不是孩子了。”一次她回来,在奶奶家吃饭时这样说。婶婶和奶奶都说:“孩子再怎么大,在妈妈眼里都是孩子呢!”这么大的孩子,一个人在外,你放心吗?她曾说自己吃了很多苦。什么苦呢?她好像也没跟你很具体地说。
店里很多角落包括一些桌子上都“游”着一只只鸭子。淡黄色的身子,扁扁的金红色嘴巴,黑黑的圆溜溜眼珠。我们在鸭子边手拉手,鸭子的翅膀幸福地搭在我们的肩上——记得有次女儿回来,在动车站连手都不给我牵:“别,我不习惯我们这么亲近”;我们又几乎同时伸出手向前合掌交叉,嘟嘴,做“嘎嘎”状,好似同鸭子一起兴奋游弋......
如此快乐,如此幸福,是因为相处的时光如此短暂我们即将分别吗?是因为我即将开始每天思念的长久时光吗?
我们点了精致美食。
我们轻声细语朋友似聊天。
“妈妈,你最喜欢什么?”
“妈,你的理想是什么?”
“妈,你喜欢我怎样?......”
这样的聊天于我是陌生的。青春期的女儿,往往与我说不了几句话就回房间把门关上;有了秘密更多地告诉朋友、闺蜜或记在日记本上。而我,也许是工作繁忙的关系,一回到家往往筋疲力尽,气倦怠言......曾对女儿说,希望你把妈妈当朋友看待。“怎么可能呢?妈妈是妈妈,朋友是朋友......”
女儿长大了,一种幸福感洋溢了我的心胸。那些,无数个用思念填充的日子,好像顿时有了甜蜜的化解......
“妈妈,我看你刚才好高兴啊!其实我都是装的,我怎么可能这样跟你讲话?”出来时,女儿忍不住跟我说。
“嗯?!为什么?!我不高兴!你没跟我说实话。”
“妈,我已经很好了,跟你说了这么多!像我同学、朋友,他们都不跟妈妈说实话呢!......”
“不说实话怎么行?你可千万不要学他们。”我瞪了眼。
“妈,明天不用你送机场了,真不用送。”
“什么?千里迢迢赶到上海,每天想你只能看你的微信,你竟然连送也不给我送……”我发火了,落泪,一种孤单感侵袭了自己。
“去机场要两个小时,候机还要两三个小时,太无聊太尴尬了!”
“我乐意,我要送啊!”泪竟滚滚而下,不能控制。
“妈,你这样的话我晚上要去住另一家客房!”
“不!”
“那你别这样!”
擦了眼泪,也觉得自己失态。孩子是怕妈妈掉泪的。我也不想,在分别前一天,母女俩弄得如此不愉快。这一别,又要大半年甚至更久。孩子在外久了,个性独立果断,她是“说到做到”的,如果再这样“吧嗒吧嗒”掉金豆子,她真的会转客房。
睡前,她在看手机。
“早点睡,都快十二点了......”
“早点睡,枕头不要太高......”
迷迷糊糊,我们终于沉沉进入梦乡。
第二天,女儿在菜单上找了份“团团圆圆大汤圆”早点。
我有点诧异,她点了这么一份吉祥的有中国传统意味名称的汤圆。
今天元宵节,店里生意太好了。店员告诉我们汤圆卖完了,需临时包,得二十多分钟等。
因赶时间,我们到另一家去,很幸运这家有红豆桂花芝麻汤圆。
汤里有红豆沙,颜色深酒红色,甜甜的,很好喝。汤圆又白又韧又糯,一咬,里面黑黑的芝麻糊流出,甜甜、香香。
女儿问我要去哪。
“送你哪!”
“不要!”她还是那个理由。要两个小时到机场,在机场又呆几个小时,很无聊。
看我很失望的样子,说:“你不用送。不过,你可以跟我坐同一地铁,到你想到的地方再下站。”
“真不用我送?”
“不用。”
转站时我们不同方向,我去人民广场站。
她走进地铁车厢,靠在边上一角落,车门缓缓关上,我在站台上跟她挥手再见时,眼角忍不住有点湿润了。
她好像迅速地把头扭向另一边,边上的人影很快遮住了她。
看朋友圈。女儿一位高中校友的妈妈在微信里晒儿子拉着行李箱的照片:这次叫我不用送。连动车站都不让我送。孩子长大了。
晚上回旅馆,到前台书柜拿了两本书。
有一篇文章是写母女俩的。
“平日她不怎么和父母聊自己的作品,但写完新歌‘特别兴奋的时候’,就会发给妈妈。妈妈不一定会说什么,但肯定会听。妈妈对她的关心更多出于一个母亲的角度,揣测女儿的心意,和所有家长一样小心翼翼又不得要领......父母任由她做选择,又忍不住表达关心。”
目光在此页停留。
不禁也笑了。
睡前,想起红豆。那甜香的红豆汤圆,有着美好的思念、温暖和我们对彼此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