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苏东坡二十余年的学子生涯,其实不外乎两个字:丰富。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所包含的范围之大,并非如今那试卷上死板的分数所能概括的。对于孩子而言,玩耍与读书几乎占去了生活的全部。前者直面大千世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者承接前人的思想精华,带来深沉的理性思考。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更应如此。
“玩要玩得尽兴,学要学得扎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玩得尽兴? 一如苏轼那般,奔跑在山野田园间,置身于广袤的自然里,赢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如此当然能满足,也能尽兴。若像现在的孩子那样,长时间面对着电视电脑,受着声音图像的各种刺激,获得的仅有空虚而已。如今许多成年人都有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情愫,更何况那些最为纯真的孩子们呢?我们不厌其烦地说这些话,其实是链接当下的两个问题。小孩子该不该玩?该怎么玩?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而言,教育孩子当然不是单纯的送到学校,看看分数这么简单的。
苏轼的生命向度,在他的学子生涯中,便已有了雏形。他童年幸福,所以热爱生活;他重视民俗,所以关心百姓疾苦;他游山玩水,所以对大自然怀着无限敬意;他酷爱阅读,勤于思考,所以能接过华夏文化的火炬,给后世留下千古名篇。在生命的洪流中,苏轼面对着各个方面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始终笃定如一,潇洒豁达之至,令人联想到海明威的名言:“你尽可以消灭一个人,但永远打不败他。”要成为如此强大的生命个体,没有丰富而完整的童年,没有我们爱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