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哪怕一件衣服,一个玩具的失去也会令他们难过半天,更别说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宠物、朋友,甚至亲人了。
为此而指责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愚蠢的。因为假如孩子因此而受到责骂,原本柔软的心就会变得坚硬,原本善良的本性也有可能变得冷酷无情。
所以,当孩子失去最心爱的东西时,请允许他悲伤,让他尽情地哭泣,只有当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孩子的身心才会更加健康。
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尽快从失去心爱之物的悲痛中走出来,会采用转移法。转移法或许会对一部分孩子有效,或者说暂时有效,因为当孩子拥有了新的宠物、玩具或衣服时,他们悲伤的情绪会得到一部分转移。
但更多的事实证明,转移只是暂时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并不能完全治愈。况且,如果孩子不能学会从失去某一事物中走出来,不能学会悲伤情绪的自我调控,那么当新的宠物、玩具或衣服失去时,他就会再次陷入悲伤之中。如此反复,对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折磨。
此外,并非所有失去的东西,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比如家中亲人的去世。如果孩子还没有学会接受事实,没有摆脱悲哀的能力,那么这对他心灵的打击将更加严重。
鉴于此,当孩子失去心爱之物时,不要用任何强制的手段来抑制他的悲伤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讲,压制孩子的悲伤,就是在消灭他爱的能力,就是教他变得冷血无情。要记住,此时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悲伤,分担他的哀痛,听他诉说内心的委屈。
而父母,则是化解孩子伤痛的最佳人选。轻轻地抱住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为他轻轻擦拭脸上的泪水,引导他明白悲伤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是正常的情绪,而且人有能力战胜悲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悲伤中走出来,孩子才能真正变得坚强起来。
首先,家长应该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悲伤。
不要指责他,也不要试图迅速转移他的悲伤。教给他正确的自我调控方法,才是帮助孩子的最好方式。
在引导孩子宣泄悲伤时,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外向型的孩子,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如果是内向型的孩子,可以在他默默流泪的时候给予安抚和拥抱;如果是脾气急躁的孩子,可以让他通过拍打床垫等软物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这些都是积极的自我调节手段,只有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出去了,才有可能迎来正面情绪的生根发芽。
其次,不宣泄悲伤的孩子要格外注意。
如果孩子在令人悲痛的事情面前不哭不闹,异常安静,不要误认为孩子生来坚强,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宣泄内心的悲伤。
如果悲伤的情绪一直无法得到宣泄,在心头汇聚成汪洋,就有可能引发海啸,从而一发而不可收。
也有的孩子会用表面的麻木来掩饰内心的伤痛,这类孩子要么是出自对伤痛的白我防御,不愿接受事实;要么就是因为父母太过严厉,让他们不敢尽情流泪。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孩子要么会长久地沉浸在悲伤中不可自拔,要么会变得冷漠无情。
因此,要让孩子把悲伤的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只要不妨碍他人、不伤及自己,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可以。
最后,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宣泄悲伤情绪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严防死守,堵住他们的情绪出口。
充分表达悲伤,才能摆脱悲伤,才能真正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教会孩子正确地宣泄悲伤,才能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