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害怕读外国文学,大抵有两个原因,其一,翻译的缘故,失去了原文的流畅和优美,读起来枯燥乏味;第二,外国名字冗长难记,读起来就忘了谁是谁。
那么,《百年孤独》这两个方面可以胜出。第一,翻译功底非常了得,读起来顺畅自然,甚至比少年时读红楼要轻松很多。想来原文一定更优美,无论描写景色、情感、人物还是内心冲突,那细节的刻画、辞藻的精确、蓬勃的情感呼之欲出,无数次,我忍不住用笔划下原文,按耐住想摘抄原文的念头。无论是孩子习作,还是作为经典文学鉴赏,无论是文章结构处理,还是刻画描写,我想都是不可多得的典范。第二,关于记忆不住的冗长的姓名,《百年孤独》自有他的奇妙之处,历经七代人,但姓名一直重复,重复取名预示着重复的命运,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读者不用费力去记很多姓名,但是会恍惚,因为姓名和命运的雷同。我没有百度,第二遍重新读时,自己一步步做了人物结构和命运图,一种全新的视角,俯瞰整个百年家族人物的命运和走向,内心清晰而酸楚。
读《百年孤独》比想象中快,比预料中投入,竟然可以三四个小时不动地沉浸其中,按照惯例,也是读了两遍。当然对于这样一份厚重的家族命运和民族历史交错的书籍,两遍是远远不够。读完后,心中百转千回,竟然生出一丝羞愧和胆怯,不敢动手写读书笔记,只怕理解太肤浅,只怕曲解内容,只怕被贻笑大方。
可是眼里心里脑里不断回闪中文中人物和片段,不吐不快。晚间散步时,央求青少年要讲给他听,被无情拒绝。好吧,经典作品大约总是“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既有自知之明,也不怕“在浅言浅”了。
逃脱不了孤独宿命的家族——那些女人。俯瞰自己制作的家族人物和命运图,我总是觉得作者对这个家族的女性还是偏爱的,尽管也有早年就夭折的上校年轻的妻子小雷梅黛丝以及与床单一起升天的美人儿雷梅黛丝,但大多数女性都是活到很久,自然而终。乌尔苏拉和庇拉尔特尔内拉,这两位女性形成鲜明奇特的对比,前者是美好的象征,所有女性优秀的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看到,热情、正义、能干、善良...,她是理想的母亲形象,而后者恰恰相反,她也是母亲,但更多的是情欲的象征,她和第二代的男性都有过情人关系,产下了第三代的两个家族男性。两者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意识和潜意识,超我和本我,作者安排如此鲜明对比的两个母亲,也是为了说明人的的复杂和多样性,阳光和阴暗缺一不可。当然,这两位母亲也是家族命运的预言者和见证者,乌尔苏拉凭借自己对家族的理解和洞察,早就预见了子孙的命运;特热内拉靠着神秘的纸牌预示了家族的命运。她们从马孔多建立一直活到一个多世纪,见证了这个家族、这个城镇,这个国家的宿命。阿玛兰妲和丽贝卡,纠缠了一辈子的姐妹花,一起长大,爱上同一个男人,抛弃同一个男人,连死亡都在竞争。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和命运抗争,阿玛兰妲,始终摆脱不了内心的恐惧和煎熬,无法面对和接受真实的情感,甚至与侄子产生了不伦之恋,最终带着处女之身离开。丽贝卡,作为家族的养女,有着家族女性没有的勇敢和果断,放纵自己的情欲,背叛家族,孤独终老而亡。小蕾梅黛丝和美人儿蕾梅黛丝,上校的年轻妻子,笔墨不多,却难以忘却,家族为她一直点上长明灯,后代的几个女孩都以她命名。想来对这两个年很早离世的女孩,作者还是怀着美好的。特别是美人儿和床单一起升天的瞬间,虽然魔幻,却很美好,让你不忍心去怀疑真实性。费尔南达和佩特拉,奇妙的是,不仅家族男性命运和重复和雷同,她俩和乌尔苏拉和庇拉尔特尔内拉也是非常雷同,妻子和情人,一个代表着刻板、正统,甚至虚伪,一个代表着活泼、热情,甚至堕落,因此,至死奥雷里亚诺第二一个都没能离开。当然,还有影子般的索菲亚德拉,因为疯狂的不伦之恋而亡的阿玛兰妲.乌尔苏拉。
逃脱不了孤独宿命的家族——那些男人。跨越一个世纪,七代人,正如乌尔苏拉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的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有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有悲剧色彩。所有的男人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或者是对科技的探索,或者是战争,或者是性,来逃避孤独的宿命,但无一幸免,最终整个家族灭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雷迪亚,马孔多的创立者,家族的第一代人,初读本书,展示眼前的整个男人,简直有着无比的活力、智慧和热忱,他敢于挑战命运迎娶自己的表妹,他敢于开拓,建立创造了全新的马孔多,他热爱科学,痴迷于各种新科技和发明,但命运离奇且残忍,当所有的科学梦破碎后,最终陷入谵妄,被绑在树下死亡。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上校,家族的第二代男性,何塞.阿尔卡蒂奥,与生俱来的性格冲动和蛮横暴戾,他放纵淫欲,早年就离家出走,后来和家中的养女成婚,离奇被枪杀。奥雷里亚诺上校,是本书重点笔墨刻画的人物,性格变化多端,爱上年幼的娇妻,无意卷入战争,变成冷血残酷的刽子手,在战争在在权力在欲望中迷失自我,最终选择闭门独居,重复制作小金鱼了却余生。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何塞,家族的第三代男性,同是比拉尔所生,阿尔卡蒂奥在短暂地掌握马孔多政权后,显露出暴戾凶残的本性,胡乱指挥,草菅人命,成为家族中真正因被执行枪决而死亡的。奥雷里亚诺.何塞陷入对姑姑阿玛兰妲的不论之恋中,无法逃脱生母给他的指示,飞来横祸枪杀而亡。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家族的第四代男性,互换了姓名而没能换了命运的双胞胎兄弟,前者碌碌无为一生,却无意参与到工人罢工,历经大屠杀死里逃生后,和上校一样躲避了却余生。后者,一辈子留恋于妻子和情人之间,挥霍金钱、财物、性欲和健康,逃避家庭责任,等到想要承担却已病入膏肓。小何塞.阿尔卡蒂奥。家族第五代唯一的男性,担负着成为“教皇”的期望,在祖母和母亲严厉苛刻的管束下,彻底自暴自弃,最终被溺死。小奥雷里亚诺,家族第六代唯一男性,被隐匿的私生子,从小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沉迷于破译羊皮卷的秘密,无法面对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和姑姑不伦之恋后,最终与百年古镇被飓风抹去。罗德里戈,家族的第七代男性,如同所欲的何塞阿尔卡蒂奥一样粗壮任性,如同所有的奥雷里亚诺一般睁着洞察一切的双眼,即使没有重复姓名,也难逃命运,印证了乌尔苏拉最初的担忧,长着猪尾巴的后代,一出生就被蚂蚁吞噬而亡。
一本苦难的民族历史。有朋友交流,读这本书是当做拉丁美洲的历史来读的。第一遍读时,沉迷于家族人物悲惨命运之中,并不理解真意,第二遍重读时,慢慢理清脉络,看到了在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背后的一条暗流和线索。
从乌尔苏拉回忆祖母,就暗暗地道出“殖民侵略”的历史,从而被迫迁居,也是马孔多建立的开始。回顾历史,拉丁美洲,经过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慢慢地各国取得独立。
奥雷里亚诺上校,小说中最重点描写的人物,他的命运发展和拉丁美洲内战交织在一起。目睹岳父保守派的弄虚造假,支持自由派,从此踏上征战,历经生死,踏上了权力的巅峰,最终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何而战,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不过是自由派五点钟望弥撒,保守派八点钟望弥撒),所有理想不过是泡影,最终选择了妥协。书中多次提到的尼兰迪亚协定,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书中被反复提及。这部四处征战的历史,就是历史上哥伦比亚有名的千日战争,一场虚无的战争,只有名义上的获胜者这个,经过闹剧般的战争,整个国家都是输家,最终人民却逐渐地遗忘了战争和历史。现实和魔幻的重合之处,体现在跟随上校征战多年的马尔克斯上校凄凉的送葬队伍,体现在后来小镇的人民已把上校看做政府编造的人物,用来作为屠杀自由派的借口,体现了彻底的悲凉和遗忘。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他的命运和另一次历史事件相关,他引起了轮船、火车,引进了香蕉厂,也从装满尸体的火车上从联合水果公司大屠杀中逃离。这是活生生的哥伦比亚的历史,1928年香蕉公司大屠杀,巨大的暴利落入私人口袋,工人的生活工作条件恶劣,工人的示威和游行导致了武力镇压。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在孤独中醒来,身边只剩下无数的残骸和尸体,如同变质的香蕉一样被丢入大海。历史和文学重逢,悲剧性的是,历史和文学一样选择了掩盖和遗忘,现实中当局否认掩盖这次屠杀行为,文学里亦是如此,所有的人都把这件事当做谣言,坚决捍卫依然在法庭案卷和小学教科书中根深蒂固的说法:根本没有过什么香蕉公司。
由此不仅想起小说中曾经写过的失眠症,才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隐喻,是啊,最可怕的就是遗忘,遗忘过去,遗忘民族,遗忘历史,多么可悲的遗忘啊,如此心酸、如此残酷的历史也难逃被遗忘的命运。正如小说的结尾描述:一切都被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梓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那么,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呢?
除了历史、政治,还有宗教、信仰各种色彩和元素,还有很多角度和细节,留待慢慢去体会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