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书评,准备写写这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只是打算结合着近期对家庭教育方面的涉猎和学习,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尤其是前段时间,在朋友圈中经常见到的“鸡娃”或“鸡妈”的内容。这些家庭教育的焦虑、压力或烦恼,某种程度上或许都与这本书谈论的“稀缺”有关。
书里的稀缺,不是指客观上的物质稀缺,而是指稀缺心态。这本书的精髓也在于此,作者用大量的实验案例和真实发生的故事,站在“穷人”(资源困乏之人)的角度,详尽地描述了稀缺心态如何导致的贫困、忙碌或者无尽的烦恼、压力和焦虑的状态。
比如,穷人大概率会越来越穷;忙碌的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家长越是焦虑,越是给孩子不断报班,越是陷入教育焦虑的循环。
在稀缺心态下,家长们产生管窥或带宽不足,忽视孩子自身成长的自主性,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忽视教育与学习的意义所在,反而不能达到家庭教育的预期目标。
01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中发现了两篇有意思的文章,是一对母女写的。一篇是女儿作为北京第一代“鸡娃”,对自己所遭遇的打鸡血经历的“控诉”。文章里写,被“鸡”到最后的“鸡娃”们,依旧比不上父母取得的成就,依旧没有出人头地。
于是,母亲便也站出来以“鸡妈”家长的视角,阐明自己的苦心。同时,也表示出对这种教育结构的不看好,主张不要忽略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愿。
文章中,“鸡妈”的诞生,也是源于原生家庭的老父老母,“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考进城里的好大学,期望孩子不再重蹈覆辙,改变与土地绑定的人生命运。
某种程度上来说,“鸡妈”是第一代名副其实的“鸡娃”。
从文章中“第二代鸡娃”的角度看,他们被焦虑的父母、被同学、被教育的结构和环境推着走。他们“被成长”着,被动赋予的价值观让他们愈发迷茫、焦虑,无法判定自己的热爱,也极容易产生叛逆,陷入欲望与攀比的漩涡,抱怨出身......
鸡妈说,要让娃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鸡娃说,“鸡到最后”,不值得——两代人内卷式教育的对话,自嘲中带着教育与发展意识的觉醒。
焦虑的家长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带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心态,生怕孩子进入社会后没有竞争力,被淘汰在社会底层,于是不断给孩子打鸡血,陷入了“稀缺心态”的陷阱。
父母殊不知,对教育资源的“管窥”,忽视了变化的时代,忽视了教育本身对孩子的驱动性魅力。更低估了孩子本身对环境的适应力、决断力,对个体责任的承担,以及自身的创造力与未能自主激发的潜能——忽视了未来人生发展的可能性。
02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一旦面临稀缺,很容易让人产生管窥效应。通过一个管子看东西,只能看见管子里面的东西,管子以外的事物都忽略不见。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关注的事上时,往往忽视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就像是一种视野窄化。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视野,也常常被窄化,只顾眼前的利益,看不到更广阔的可能和未来。
教育焦虑的父母们很容易成为“内卷教育”的参与者,也容易被周边的社会结构、教育环境裹挟,不自觉的“怕输在起跑线”的焦虑、跟风,攀比,失去自己的判断。
这也反映出稀缺心态下,人们的认知带宽会变窄。
带宽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带宽就是我们的关注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等等。
我们从处理日常的事情到思考问题都需要带宽,带宽就像成一条高速公路,宽度有限,并行的车辆有限。如果超过了承载的限度,就会引起带宽负担,这条路就会拥堵,所有的车辆行驶速度都会下降,严重时还会出现车祸。
焦虑的父母们不惜成本地争夺教育资源,唯恐落后。鸡血打的让大人和孩子都身心疲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恶化。就好比是带宽拥堵,认知能力下降。
03
人太在意什么,就往往会局限自己的眼光,造成恶性循环,反而更不容易得到。
《稀缺》中,就预防陷入稀缺心态,作者给出的主要建议是节约带宽、留有余闲。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判断、拓宽视野,不聚焦于自己缺少的东西,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集中在可以长期积累的事情上,从底层思维模式上让生活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有教育焦虑的家庭来说,给孩子各种报班打鸡血本就违背了学习认知的科学规律。
一般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确认三个问题,只有在这三个问题上始终保持肯定,那么一个人就会持续地自主地处于学习状态。一是我喜不喜欢这件事;二是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三是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
好的学习是有意思、有意义和充满可能性的,孩子会自发的产生学习动力,并且在自主选择的学习经历中,品尝成功和失败。在学习中判断自己的水平,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能做什么,看到自己的成长。
教育专家沈祖芸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中,强烈建议父母们关注如今的时代变化,转移父母为主导的家庭重心。
以父母为重心的家庭,孩子的择校、报班、报考以及工作都由父母一手设计,在以前,这是合理可行的。但是,如今完全不同了。因为连父母们都不确定,孩子按照你设定的路线走是否被未来的社会需要,更何况孩子还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报告中,沈祖芸建议父母们尽早制定家庭战略。比如和家人一起讨论,确认家庭愿景,改变思维方式,以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来作出选择,以参与孩子的规划来观照自己的时间线,开启自己的人生管理。
家庭战略的建议,恰好可以解决“鸡血”父母们家庭教育的焦虑,从根本上避免家长们陷入“内卷教育”的稀缺心态陷阱。
因为,在制定了家庭战略的情况下,即使面临当下或未来的不确定性,两代人也能拧成一股绳,不再迷茫、困惑,也不会随波逐流,父母和孩子更能团结在一起,面对不确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这种服务型的让渡,会不会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李希贵校长说:“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并且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
这是学校的价值,也是家庭教育的价值。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