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香港百年》
梅走出家门,一路哼着歌颂香港回归的歌曲——今年是香港回归之年,也是梅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年。早在实习的时候,母校的老师现在的主任就托人找过梅,希望她能回母校工作,梅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今天是梅第一天上班,她特意起大早,从自己为数不多的衣服中找到那件自己最喜欢的夕阳红色风衣——和同学逛街的时候,一眼就被它吸引了,虽然当时兜里钱不咋多,在同学的怂恿下还是花了五十五块钱买了下来,这也是陪伴梅师范四年的唯一一件风衣——梅穿着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哼着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奔赴自己最期待的工作岗位,此时此刻心里有无限憧憬。
邻居大嫂出门倒垃圾,看到梅,热情的打着招呼:
——梅,这么早干啥去?
——上班!
——啊!上班了?哪个学校啊?
——二中
——二中啊!真好!走着去啊?挺远呢!害怕不得?
——没事儿,不害怕!
每次这么回答,梅都有一种非常自豪的感觉。
其实梅是可以不必走着上班的,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曾经托人在外地给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梅美美的骑了不到半年,堂妹就上初中了,梅就把自行车让给了堂妹,自己走着上学。现在堂妹虽然也考上技校不用骑自行车了,小弟又上了初三,梅的自行车就又成了小弟的“坐骑”。梅只好又重复起四年前的老路:步行去学校。好在是母校,路途和环境都十分熟悉,自己走也不觉得恐惧。
梅沿着新修的沙石路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学校的大门就在眼前了。走进熟悉的校园,看到熟悉的老师,梅有些激动;那些看着文长大,不遗余力将文送入师范学校大门的老师见到梅来报到,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从此,梅就在二中扎下了根。
梅是勤快人,因为年轻,所以常常主动帮助老教师做一些他们做起来有些吃力的工作;因为是自己曾经的学生,所以老教师们求她帮忙也觉得很自然。
就这样,梅每天过着忙碌而又充实的新教师生活:上两个年级四个班的课;用铁笔在铺在冰凉的钢板上的蜡纸上刻两个年级的复习题、练习题、考试题,有时候还要拿回家刻,直到手挨到铁笔就条件反射的疼痛;偶尔帮工友师傅打钟——拿个笨重的锤子使劲砸挂在木杆上的圆形铁板——给同学和老师上下课的示警,有时候仿佛使出吃奶的劲儿动静也不够大,有时候就因为专注的干一件事儿而错过了时间……
每当邮递员的自行车驶进校园,梅就特别兴奋。邮递员带来的学校订的报纸让梅和同事可以了解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梅自己省吃俭用订的杂志给梅带来教学方面的参考和帮助——最重要的是,毕业分配到各地的同学之间用信件互通消息:有彼此单位的新鲜事儿,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保送上大学的璐就经常给梅寄来近照,看着能继续求学意气风发的璐,梅既为她高兴又有点儿羡慕。
时光就像隆冬教室里燃着的炉火,红红火火中不知不觉飞逝;又像教室房顶上烟囱冒出的阵阵煤烟,渐渐消散。梅在一天天忙碌中渐渐成长……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5510d62f6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