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分析人的行为时,常常从性格、目的、立场等角度来分析,而忽略了生物学角度,即一些不可抗拒的天性。在动物世界里,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繁衍方式,有的无私,有的冷漠,有的血腥残忍,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和各自的天性决定了它们的生活和繁衍方式。
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也有自身的天性,和动物又有一些区别。“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类的高度发达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在我看来,人类之所以没有肆无忌惮的释放天性,就是因为人类有自主意识和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的制约。
所以在道德尚未规范的时代,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会那么推崇周礼,就是希望通过教化来压制人类的动物性以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在人类和文明不断进化的今天,我们的行为仍受天性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嫉妒”这一心理,其实是我们在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时出现的一种潜在偏见,这使我们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自己取得成绩时会欣然把主要功劳归功于自己,而对他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归咎于是运气。而这其实是个体在维护自尊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下意识保护自己的行为。
再比如说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的大脑中有两套思维系统,一套叫自动化思维系统,也叫直觉思维系统,不需要消耗精力。另一套叫控制性思维系统,也叫慢思维系统,需要消耗时间以及精力,所以准确性高于直觉思维。两个系统相互合作,会根据情境的不同自由切换。但由于我们一天的精力有限,且有惰性,所以常常是自动化思维系统成为决策的主宰。
所以我们常说不要在晚上做决定,就是因为晚上精力已经消耗殆尽,且容易情绪化,更容易让直觉思维系统掌握主导,让决策面临风险。这个时候就不妨像《飘》的主人公郝思嘉那样,“我明天再想这事好了,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所以,“认识你自己”在哲学上指认识自己的灵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人作为生物的生物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