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第204期「王阳明的心法」的视频笔记
我的所有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笔记可查看我的文集「罗辑思维」
罗胖这期终于讲王阳明了,而且是作为第四季的压轴,作为王阳明的小迷弟,不可不期待!现在是二刷这一期了,笔记记得很随性大家见谅,但是这期真的很精彩,罗胖把王阳明心学和现代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了!
儒学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你要搞清楚了儒学是什么东西,你就不会想从他身上得到成功学了。
观察儒学的第一个角度:皇权解毒剂
读思想史要看一个思想是在和什么东西对话,读不懂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你抽离了一个环境,这些话是对谁说的,是跟谁在对话,跟谁在吵架。
孔子在跟谁对话?礼崩乐坏,乱臣贼子,他要恢复一套礼法来恢复当时社会的安定。孟子呢?孔子讲仁和孝,孟子就加了一个字——义,这一辈子都是带着自己的学生找当权者对话。后来,儒生的对话对象就这么确定下来,他们一直是跟最高权力在对话。
中国的皇权极其的强大,如果没有儒生不计生死,冒死谏言,中国的皇权会更加恶劣。民国之后,因为皇权不在了,所以儒家看起来有些奇怪。
观察儒学的第一个角度:君子人格
观察儒学的第二个角度,就是它最终产生的成果是什么?
余秋雨的《君子之道》里讲: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这个人格就是儒家的最终产品,这个人格叫做君子。
无论是《论语》里的孔颜乐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是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都只是君子人格的境界,和成功学一毛线关系都没有。
不自觉的成功学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逻辑前半段还能理解,后面怎么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呢?你道德高尚,就一定成功吗?所以说,儒家嘴上追求仁义,但在说服人的时候,又不得不掏出一套成功学来,这是儒家内部的逻辑缺憾。
其实成功有的时候取决于信心,只要你特别相信一件事,然后按照这个方向做,没准儿就能做成。尤其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一个人谈一套商业理论,鬼知道是对还是不对,只要在逻辑上自洽,都可能对,关键是你怎么做。
人性的基本诉求
信息不仅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它即使不成功,也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安定感和幸福感,这是我们人这个物种最深的人性。
人是一种具有超强的模式化能力的动物,就是一堆乱七八糟、世界万象、我们就有本事把它抽象出简单的原则和规律,不管这个规律靠谱不靠谱,我们一定要赖以生存。
人性当中有两个基本的诉求,第一叫意义,第二叫规范,就是我为啥活?那为了这个目标,我怎么活?这两个东西一有,幸福感油然而生。
儒学是什么?
第一,儒学本质上是追求一种人格成果,跟现世的功利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找儒学要成功学,问道于盲,走错路了。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你对一套理论抱有坚定的信心,真的走到了成功的那一步,也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是不是成功学,您自己看着办。
心学是什么
心学再伟大,也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标和儒学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当圣贤,做君子。怎么去达到呢?理论上就存在着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就是高考。中国古代的儒生一样,想当圣贤,先把圣贤的书读好,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累到一定的时间,就是个圣贤。这条路径的本质叫做向外求。
第二条路径,就是向内求。我本来也是个圣贤,但是我的心灵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污染了,向内求,跟自个儿的心灵较劲,把这些污染物剥离开来,我此心就大放光明,我就也是个圣贤了。
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喜过望的时刻: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此后王阳明所有的学术,其实就是这条路径,只不过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说法,把理论雕刻得越来越精细。比如说,后来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四句教,本质上都一样。
罗胖还点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王阳明时刻”,所有对世道人心有起码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当中都会有这么一个王阳明时刻:他突然意识到,要想过得更好,要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不是向外求,要向内求,就是一切的根源,甭管是困难还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我自己。
所以说,从这个理路开始出发,你才能谈得上你心智的成长,所以,吴伯凡老师常讲一句话,说从远方过来一个人,那是个人吗?不是,那是一个认知模式。
一个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认知模式,他跟世界的关系,跟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有关的,和他占有的资源是没什么关系的,这就是心学认知世界的理路。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类比西方的宗教改革,换一个方法信上帝。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直接和上帝沟通,因为这是纯粹的精神性的信仰获得,我不需要通过教皇或是罗马教廷这个中介。这也是一个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的过程。
向内求为什么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它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变得平等。
心学的问题
心学的问题,就是它没了标准。
你的心和我的心它不一样,我们俩没法互相质疑、互相否定。所以王阳明临死的时候,弟子就问他,老师,有什么话要留下来吗?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事光明的,我啥也不用说。那你是不是个圣贤,外面怎么看得见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心学的作用
想运用心学,先得干一件事,就是把心学的精神内核给阉割掉,说白了,就是心学和儒家追捧的圣贤君子的道德目标,你得先放到一边。
现代社会的转型下,道德这两个字的处境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在现代社会,道德它就是做人的一个底线,它不再是一个追逐的目标。因为现代社会时一个陌生人大规模写作的社会,你只要足够聪明、明智、有眼光,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靠谱,你对人好,你自律,这样的人在协作当中,是让人放心的,别人更愿意跟你协作,你在协作当中收获的利益就更大。
所以只要聪明,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增进自己的道德,表演自己的道德,没什么了不起。
还有一点,现代社会时一个多元社会,各种价值观齐头并进,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如果这个时候你抱有一个坚持的信念,说我就追逐某一个道德目标,你很可能会变成一头怪兽。
罗素说过,我从来不敢说为我的理想献身。为啥?因为我没有把握它是对的。
在这个现代社会,追逐单一的道德目标非常可怕。
知行合一的真谛
心学我们把这个灵魂和核心给阉割掉了,那剩下来是啥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论。
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方,心学将是一种显学,它会大放异彩,这指的不是道德这一个侧面,而是它由外向内,追逐自己提升的这个思想方法。
比如说王阳明思想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浅表的理解说是,既然认知到了,就应该能做到。但这太浅了。
更深一层的理解呢?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它所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的自身,是我们的这颗心,这就是心学的道理。
首先,你要提升自己id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反过来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提升知这件事情,其实特别特别难。
为什么从知道行,中间有这么宽的一道沟呢?因为行是面对最具体的选择的,选择关头极难极难。
一个人心中怀有诗意和远方,对不对?当然对。一个人勤奋工作, 对不对?当然对。这就是两句话,在脑子里,没有什么用,你一直到面对具体的选择,就是星期天,你到底是出去旅游,还是在公司主动加班。这个选择做出来,才证明你的知到底是什么样,平时你自己都不清楚。
你孝敬母亲对不对,对老婆好对不对,好像都对,只有当他们同时掉进河里,你选择先救谁,这才叫真知,平时说再多的孝顺,再多的对老婆好,都没有用。
对于中秋节月饼事件,对于开不开除程序员,两个认知似乎都有它的道理基础,好,这个难题放在阿里巴巴公司高管面前,他怎么选择呢?这背后才考较你公司的价值观和真正的认知,平常那些道理吵来吵去都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知行合一对我们来说特别难?因为我们这代人就是选择太多了,原来选择少的时候,你的那个认知分裂还不大容易看得出来,现在分分钟就面对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它在撕裂我们的认知,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道理,那个认知似乎都是对的。但是一旦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打群架。
如果你的认知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难死你。(即使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你也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这代人面对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总进程当中的一段,这个总进程是什么?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话已经讲明白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原来选择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靠着血缘关系,什么社会层级,这些确定的东西摸着往前走;但是当一切都要烟消云散的时候,除了自己这颗心,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认知升级,我们还有什么能靠得住的呢?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对我们这代人提出的重大命题。
冷知识
公侯伯子男,一共五级。王阳明被封了一个伯爵,因为有军功,平了宁王叛乱。
中国历史一共两个半完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完人,剩下半个,是曾国藩。
朱熹学问也大,为什么没有王阳明有名,因为他只是思想家,而如果你的思想能够用于你在现实世界当中建功立业,那对我们这代人意味着什么?成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