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院开展“学习周恩来”活动纪实
朱梅珍张同刚王德勋
新学期刚开学,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班”——中文1998级本科(1)班全体同学来到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在周恩来塑像前庄严地宣誓:“昨天,您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而殚精竭虑;今天我们将为中华民族‘强起来’而努力学习!”
用丰富的德育资源教育学生
淮阴师院一贯重视利用本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走近周恩来。新入学的学生写的第一篇作文是《当我跨进总理故乡的大学时……》;召开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是“我心中的周恩来”。该院经常在周总理诞辰、逝世纪念日前后,举行“我所了解的周恩来”、“追寻周总理的足迹”演讲比赛;“您的书,滋润我的心田”读书报告会;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展览、周恩来知识竞赛;经常邀请周恩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周恩来研究专家来校作《论周恩来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报告;经常组织观看《周恩来》、《少年周恩来》等影视片;组织学生阅读《周恩来传》、《周恩来乡情》等大量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举行“我敬仰的周恩来”征文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对周总理的伟大精神和崇高风范有了深入了解,并自觉把周总理当成行动的楷模。中文系98级(1)班王辉同学在作文中抒发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周总理是当之无愧的世纪伟人,他那海纳百川的宽阔的胸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用独特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
为了使周总理的形象和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淮阴师院的校牌、校徽、学报的封面名称、院报的报名用的都是周恩来的手迹。戏剧社的名称“翔宇”是周恩来的字号。一走进淮阴师院大门,一道灿烂的文化风景线便跃入人们的眼帘;在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主干道的灯箱上,“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等总理的名言随处可见。在学生的每天必经之处——学生宿舍的通道旁,立着一面很大的“师容镜”,在镜面上写着周总理的“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它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刻提醒每一位未来的人民教师“吾日三省吾身”,注意师表形象。《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开辟了“周恩来研究”专栏,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西部开发等方面对周恩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1998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专栏”刊发三篇论文,全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院还在全院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制定了周恩来班评选办法、周恩来奖学金评选细则。该院还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学生分会,图书馆开辟了“周恩来研究资料室”,为学生会员研读资料提供便利,并定期召开学习汇报会,开展学术交流,编印《学习研究周恩来论文汇编》。这些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时不在感染、熏陶着学生,激发他们励志、践行、奋发向上。
把恩来精神传向四方
淮阴师院学生不仅自己学习周恩来,研究周恩来,而且还深入街头、中小学宣讲周总理丰功伟绩,用周恩来精神教育他人。物理系98级(1)班学生用电脑精心制作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名言集锦》宣传单,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行人散发;政治系98级(3)班、化学系2000级(4)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校向中小学生讲述周恩来的感人事迹;历史与社会学系99级(1)班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一日交警”、“温馨护士”活动,在马路上搀扶老幼伤残人员过马路,宣讲交通规则,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在病房里打扫卫生,嘘寒问暖;政治系98级(3)班的学生冒着细雨,骑着自行车,来到王营敬老院替老人洗菜烧饭,整理被褥,为老人献上文艺节目。在寒、暑假期间,该院组织学生开展“总理故乡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工厂、乡村、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开展教育专题调查,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引导他们把爱国、爱家乡、爱教育事业结合起来。
近三年来,该院共有4459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共发展学生党员641人,占学生总数的8.5%。历届学生能以“献身教育、服务人民”为目标,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毕业生优良的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淮安日报》2001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