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庄四月初一古刹会(故事连载)
禹州市颍河北岸,现在归朱阁镇管的西河庄村,(过去叫河庄村,因禹州境内就有4个叫这名字的,于是就改为西河庄村)。它与夏朝瓦店遗址隔颍河而望。颍河南岸是夏朝瓦店遗址,颍河北岸就是西河庄村,相距仅仅五华里,早年是夏朝古都从颍河北行的必经之地。这里每年农历四月初一的古刹会,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关于西河庄这个古刹会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哩!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颍河岸边就有人居住,西河庄村可为一方宝地,早早就有了人家。当时因一家侯氏先在此居住生活便起名侯庄。距离侯庄西南2里地有个村庄叫党庄,当地人习惯把党庄叫成“打庄"(现在仍是这个叫法),河庄西北面2里地有个小村庄叫南赵庄;从南赵庄再西北行2里地有个村庄叫边楼,于是西北东南向的边楼、南赵庄、侯庄、党庄(打庄)这4个村自然形成了“鞭照(猴)打”(边、赵、侯、党)的地势走向情况。从风水学上看,这样的地势走向很犯大忌,据老辈人讲,形成这种情况后,多年侯庄都气脉不旺。 数年以后,侯庄人专门找来风水大师,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与地气龙脉,改名为河庄(现今为了与同名村有别而改为西河庄)。
到了明嘉靖年间,有一从山西洪洞县来到河南密县安家的倪姓人家,路过河庄,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便与河庄当时管事的商议,力荐在河庄栽种桑树,发展经济,并举家迁来河庄,这就是现在西河庄倪氏家族始祖的由来。 河庄倪氏始祖充分利用河庄紧靠颍河岸边十分便利的水利资源和肥沃土地,从密县运来桑杈母,教会河庄人如何栽种桑树,并和村里人一道把河滩和肥沃的土地全部种上桑树,这样,每年仅靠桑树就有可观的收入。
桑树可是个宝贝疙瘩,桑条可以编筐、编篮、编箩头、编仓囤、编荆笆;桑皮可以造纸;桑枝桑根白皮可以入药;桑叶可以入药、养蚕;桑葚可吃可入药;桑树木质既坚实又有很好的韧性,经过专门培育后可以做成桑杈,还适合做红缨枪把和练武之人用的哨棒。自从河庄引种了桑树后,村里人的收入大大提高,几年之后,河庄比周围的村子明显富庶起来,引得周围村子纷纷效仿。自从引种了桑树后,河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延续百年,直到解放后桑树一直是河庄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九六四年、六五年那阵子,国家甚至单独收购河庄的桑杈,实行统购统销。河庄产的桑杈,由县土产公司统购统销,河庄村享受着不用交钱就可以直接领到布匹、食盐、日常用品、农用工具等的待遇。
要把一棵桑树变成桑杈,中间环节可不少,是个技术活。桑树从小时的枝条开始就要人工不断修剪摆弄,尤其是春夏季节更是不能让它疯长,这个时节最长时间三五天就要修剪摆弄一次,按照所需的形状通过三、四年的严格管理和修剪整形,桑杈的初步形状才能出来。然后就是砍伐,砍伐下来的桑杈最初形状去掉枝稍,当地人称为桑杈陂,冬天用土埋住桑杈陂的下部尺半左右,尽量避免桑杈陂过冬时被风刮干,放置到来年春上就开始捏桑衩。 捏桑衩也需要几道工序,先是在地上挖个形状特殊的土窑,把桑杈陂点火烧后去皮,再经过打把子、上架子、掰股子、剪齿,再用粗、细刨子、圆刨子把桑杈把、桑杈齿刨光,经过这几道工序后才成为了一把真正的桑杈。因为这是个技术活,所以当时河庄人捏桑杈技术对外严格保密。
桑杈是当时麦收时节不可缺少的农具,那时候收麦全靠人工,麦子成熟后,先用镰刀把麦子割下来,放的一堆一堆,然后再用桑杈把麦子装在铁轮车上、手推车上拉到场上或家中,或用石滚碾压,或用桑杈拍打。用石滚碾压时要用桑杈将麦捆挑乱,这样便于晾晒,或者把麦子打成垛以防下连阴雨时麦子捂坏发霉。 麦子用石磙碾过脱粒后,要用桑杈把麦秸挑起另外打垛,把麦秸跺好,这样有牲口的农户可以把麦秸用来喂牲口,没牲口的农户随时用来或沤粪、或烧火。麦子碾压后麦秸挑走了,剩下的麦籽和麦糠仍混在一起,要等有风了,用木掀一掀一掀地扬,俗称作扬场;把麦糠扬走,用扫帚把麦糠和麦余子扫出来,这样剩下的就是净麦籽,扬好的净麦籽晒干收回家;麦糠和麦籽仍没有分离的,农民叫作麦余子,需要经过再次晾晒和扬场。过去就是这样收麦子,所以桑杈家家户户都得必备。
那时河庄有桑杈园6百余亩,每年产桑杈两万多把,在芒种前必须卖完,因为麦收就在芒种前后那几天,麦子一收完,再好的桑杈也没人买了,所以麦收前河庄人根据时令节气的早晚变化,在农历的三月十几到五月初,家家户户都是抓紧时间卖桑杈。除销到本省内县市外,还销到安徽、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各户的桑杈都有各种记号,有的还用洋黄和黑矾调和成黄矾水,用布蘸黄矾水把桑杈染成黄色并打上“丰收号”、“福源号”、“福寿号”、“吉祥号”、“庆丰号”、“长庆号”“家兴号”.....等等多种叫法。打号的目的是便于各家桑杈的分辨;上色的目的是为了更醒目,以此更吸引买家招揽买主。(未完待续)